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大醫院旅遊醫學教育訓練中心

MENU
  • 預防旅途中的傷害

 

預防旅途中的傷害

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 鄭百傑醫師

 

前言

     隨著網路資訊的普及,近年來國內之旅遊風氣盛行。在忙碌的工作之餘,旅遊是增廣見聞、調劑身心的最佳方式。但旅遊過程中,往往伴隨著一些潛在的風險。疾病的部分,可以疫苗或藥物進行預防與治療;但傷害的預防,則有賴出發前的準備及旅途中的特別注意。以下簡介旅行中常見的傷害及預防方式。

 

意外傷害

    意外傷害是旅行途中求醫、受傷甚至死亡的首要原因。最常見之意外傷害死因,依序為交通事故、兇殺、自殺、溺水。

1.交通事故:在開發中國家之風險較高。主要原因是未使用安全設施、路況不熟悉及酒精的使用。預防方式為戴安全帽、安全帶,避免在夜間及酒後駕駛。

2.溺水:常因不諳水性、缺乏救生人員及水生動物造成意外。應避免單獨在不熟悉處從事水上活動,並穿著救生衣。

3. 恐怖攻擊與犯罪:隨著國際緊張情勢的升高,恐怖攻擊與犯罪對旅客之威脅亦在提高中。在社會動盪、貧窮及物質濫用較嚴重之國家,特別容易遭受危害。恐怖攻擊的形式是多樣的,包括自殺攻擊、劫持交通工具、綁架、置放炸彈等。行前可先查詢外交部網站目的地之安全性,避免前往危險之地區。旅遊時則應儘量結伴同行、減少夜間活動、穿著融入當地人並注意來路不明之包裹。

 

動物相關之傷害

    動物抓傷或咬傷,可造成人畜共通疾病之傳染、細菌感染或過敏之發生。在旅行前,若五年以上未施打破傷風疫苗,應追加一劑疫苗。若行前已知會頻繁接觸動物,可預防性施打三劑狂犬病疫苗。旅程中,應儘量勿接觸、餵食不熟悉之動物,穿著長袖長褲並噴灑防蟲藥物。若不幸被動物咬傷,可先用清水及肥皂徹底清洗傷口,並就醫進行暴露後疫苗接種。常見造成危害之動物,包括蝙蝠、獼猴、蛇、齧齒類及爬蟲類。

1.蝙蝠:在白天、室內活動或不會飛行者較可能帶有狂犬病。除了被咬傷,若黏膜接觸蝙蝠之分泌物或在室內發現蝙蝠,也應儘速就醫。

2.獼猴咬傷:應特別預防皰疹B病毒,因其死亡率在未治療者可高達80%。

3.蛇類咬傷:需用彈性繃帶保護患肢,但勿限制血流。確定品種後,應儘速送醫注射蛇毒血清。

4.水生動物:海星、海膽、海參及魟魚等造成的螫傷,都會造成全身性之中毒,若出現症狀應立刻進行治療。

5.禽鳥類:可能傳染禽流感,故勿接觸未煮熟的禽鳥類製品。

 

環境汙染

    常見之環境污染,包括空氣、輻射及水汙染。空氣汙染包含室外汙染(人為排放之廢氣、森林大火) 及室內汙染(香菸、一氧化碳)。孕婦、有心肺疾病及免疫不全者應避免到空汙嚴重處,必要時需戴口罩防護。輻射汙染之危險區域,包含烏克蘭的車諾比及日本的福島。若遇到輻射外洩之緊急狀況,應依當地政府的指示進行疏散。洪水後易造成水質汙染及傳染病的擴散,故應特別注意環境之清潔及飲食之處理。

 

結語

    旅行使人心情愉悅,卻也隱藏著許多潛在的風險。若能在行前做好準備,就能快樂出門,並帶者滿滿的回憶安全返家。

 

參考資料

Yellow book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