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大醫院旅遊醫學教育訓練中心

MENU
  • 病毒性腸胃炎:新型諾羅病毒(Norovirus)

  

劉庭碩/吳秉倫

近期過年圍爐聚餐增加,腸胃炎疫情也有上升趨勢。根據疾管署統計,我國2016年9-12月間的群聚腹瀉感染事件,其中近六成為新型諾羅病毒感染造成。諾羅病毒屬於杯狀病毒科(Caliciviridae),為非細菌性腸胃炎最常見的病原之一。依照基因型可分為6個基因群(GI-GVI genogroup),經由糞便、口水或食入受汙染的水生動物(如貝類)感染,但最主要途徑仍為人傳人(占總感染數的62-84%)。

諾羅病毒全年均可傳染,尤以冬季為高峰期。根據疾管署統計過去諾羅病毒流行的病毒株為GII.4,但自2016年底開始,則以GII.2病毒株占大宗,雖然引起的症狀及嚴重度與GII.4無異,但因民眾大多沒抗體較容易感染,疾管署提醒可能在2017年初造成大流行。

病毒的潛伏期約12-48小時,可能的症狀包含噁心、嘔吐、腹痛、腹瀉、低燒(攝氏37.5-38度)、全身肌肉痠痛等,持續1-3天會自行緩解;但在嬰幼兒、老年人或免疫不全的族群,則需小心因嚴重腹瀉引起的脫水甚至休克,以及引發生命危險的電解質異常。

由於病毒可在體外環境存活數星期之久,且目前無疫苗可預防,治療是以症狀緩解與避免脫水為主,因此預防感染是防疫的重點,方法是如廁後、進食或調理食物前確實以肥皂或洗手乳洗手(酒精性乾洗手液對無套膜的諾羅病毒無效),避免生食蝦、蟹、牡蠣、貝類等海鮮,應徹底煮熟;聚餐應使用公筷母匙,避免經患者的唾液感染;此外患者等症狀解除48小時後才能調理食物。一般在感染後數個月內具有免疫力,但免疫力時間不長且病毒突變速度快,即使感染過的患者也應確實落實飲食衛生,以避免再次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