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大醫院旅遊醫學教育訓練中心

MENU
  • 傷寒與副傷寒

 

傷寒與副傷寒

致病原:

傷寒:傷寒桿菌(Salmonella enterica serovar Typhi)

副傷寒:副傷寒桿菌(Salmonella enterica serovar Paratyphi A, B, C),以血清型A型為主要病原菌。

傳染途徑:

傷寒與副傷寒是經由食入被患者、帶菌者糞便或尿所污染之食物、飲水而傳染。貝類、水果、蔬菜皆可能遭受汙染成為傳染媒介,而帶菌者在處理食物時,也可能會污染食品。另外,蒼蠅可能散布病菌於食品中,為傳播媒介之一。有少數案例是透過不安全性行為(例如男性間性行為MSM、肛交行為)而感染。

人類是傷寒與副傷寒之唯一宿主。傷寒患者若未治療,約10%患者之帶菌期可長達3個月,2-5%可能成為慢性帶菌者。中年婦女及膽道病變者(如:膽結石或慢性膽囊炎)較可能成為慢性帶菌者。

地理分布:

傷寒與副傷寒是全球性的疾病,據世界衛生組織2014年的統計,每年全世界約有兩千萬個傷寒病例與五百萬個副傷寒病例,其中約二十萬人死亡。傷寒病例大多發生於開發中國家,尤其在環境衛生較差的地區,特別容易引發流行。其中以南亞地區感染風險最高,另外東南亞、非洲、中南美洲、加勒比海群島等地區也有較高的感染風險。國內每年約有一、二十例傷寒確診個案,多為境外移入。

臨床症狀:

常見症狀有持續性發燒、頭痛、噁心、虛弱、食慾差、腹痛、相對性心律減慢、脾臟腫大、身軀出現紅疹、便秘或腹瀉、或淋巴腫大等;症狀通常不具特異性。但傷寒若不治療,嚴重可能會導致小腸出血(10-20%)或穿孔(1%)。副傷寒之症狀較輕,死亡率也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