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大醫院旅遊醫學教育訓練中心

MENU
  • 旅行中之深部靜脈栓塞及肺栓塞

 

旅行中之深部靜脈栓塞及肺栓塞

台大家醫部住院醫師 吳采蓁

前言

靜脈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 是指血栓發生於靜脈而造成栓塞,包含深部靜脈栓塞(deep vein thrombosis, DVT)及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深部靜脈栓塞多發生在下肢,若部分血栓脫落並隨血流進入肺部,就可能造成肺栓塞,引起致命的危險。在長途旅行中,常需要搭乘飛機、巴士、火車或汽車等等,因長時間限制活動而增加靜脈栓塞的風險。

 

病理機制

根據德國病理學家Rudolf Virchow提出的假說,血栓形成有三大要件:(1)靜脈血液滯留(venous stasis) (2)血管內皮傷害(vascular endothelial injury) (3)高凝血狀態(hypercoagulable state)。而旅行當中可能因坐姿過久引起壓迫,造成靜脈血液滯留和下肢血管壁受損的情形。而座艙裡低壓缺氧的環境和個人疾病背景也都可能影響到凝血狀況,進而提升靜脈栓塞的風險。

 

發病率

在一般大眾,靜脈栓塞每年發病率約為0.1%,但有相關風險者發生率較高。茲列舉如下:

  • 年齡大於40歲
  • BMI大於30 kg/m2
  • 使用雌激素
  • 懷孕或近期分娩
  • 易形成血栓體質(如第五因子突變、抗磷脂質症候群)
  • 有靜脈栓塞家族史
  • 曾發生過靜脈栓塞
  • 癌症病患
  • 有嚴重健康狀況如充血性心衰竭、發炎性腸道疾病
  • 最近接受手術、住院臥床、或受到嚴重創傷
  • 行動不便者

 

對於旅行中靜脈栓塞的發病率則較無具體結論,但大致而言機率相當低。有研究指出對於搭乘飛機的旅客,身高也是一項影響因素,因飛機座椅較高且不易調整,低於160公分者容易壓迫到膝膕,而高於190公分者座位空間較為緊迫。在多數研究中,長途飛行定義為大於四小時,並可能增加二到四倍的靜脈栓塞風險。資料顯示旅行中之靜脈栓塞多發生於乘機後一到兩週,之後風險逐步降低。

 

臨床表現

大多為非特異性症狀。典型的深部靜脈栓塞表現包含下肢疼痛、壓痛、紅熱腫脹。至於急性肺栓塞則常見胸痛(尤其是肋膜刺激而產生的銳痛)、呼吸困難、呼吸急促、咳嗽或少量咳血、水腫、發紺甚至昏厥等表現。

 

診斷

都卜勒超音波檢查為深部靜脈栓塞的標準診斷工具。而肺栓塞則藉由電腦斷層肺動脈血管攝影(computed tomographic pulmonary angiography),或第二線使用肺通氣-灌流掃描(ventilation-perfusion scan)予以確診。

 

治療

針對臨床評估可能是肺栓塞的病患,建議在診斷階段過程中就開始抗凝血治療,包括注射傳統肝素(unfractionated heparin, UFH)、低分子量肝素(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 LMWH)、第Xa因子抑制劑Fondaparinux等。非急性危險之病患可選擇口服抗凝血劑,包含warfarin及其他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dabigatran、rivaroxaban、apixaban、edoxaban)。病人在接受治療期間應注意是否有出血症狀,如鼻血、痰中帶血、血尿、血便、注射部位血腫等。

 

長途旅行如何預防靜脈血栓

  • 適度活動,尤其是小腿肌肉
  • 建議選擇靠走道的位置,方便起身走動
  • 如為上述較高風險者,可於搭機時穿著膝下分段壓力襪
  • 不建議常規使用阿斯匹林或抗凝血藥物,高風險者可經醫師評估是否有預防用藥的需求

 

參考資料

  1. CDC Travelers’ Health: Deep Vein Thrombosis & Pulmonary Embolism https://wwwnc.cdc.gov/travel/yellowbook/2018/the-pre-travel-consultation/deep-vein-thrombosis-pulmonary-embolism
  2. 內科學誌2014:25:307-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