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大醫院旅遊醫學教育訓練中心

MENU
  • 發燒

 

怎麼熱熱的?

李怡萱

什麼是發燒?

「發燒」是旅行者偶爾會碰到的問題,但究竟要如何處理才是正確而適當的呢?人體體溫在正常狀況下有「清晨低而傍晚高」的生理性體溫節律現象。人體內各種功能及活動的進行,最適宜的溫度範圍大約是36.5℃至37.5℃,所以平均而論,正常體溫約為37℃。若是水銀式體溫計,腋溫正常範圍在34.7℃至37.1℃,37.2℃以上就要注意是否有發燒;若是耳溫槍體溫計,則耳溫正常範圍在攝氏35.7℃至37.5℃,37.6℃以上就要注意是否有發燒。發燒對人體有保護作用,因為體溫上升時可對體內致病菌提供不利的環境,很多研究顯示發燒可以提升人體免疫系統的效能。目前也沒有任何證據顯示高燒本身會對腦神經組織造成永久性的傷害。因此,我們對於發燒,除了擔心之外,應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為什麼會發燒呢?

有時候會發生感到全身燠熱難耐,但測量體溫(如口溫、腋溫等)並未升高,即所謂「體溫過高」的情形,此時並非真正的「發燒」,可能有下列數種因素:

(A) 環境溫度過高:體溫無法外散,所以體溫就升高了

(B) 劇烈運動後:會有暫時性的體溫升高

(C) 腦部受傷或長瘤:破壞了體溫調節中樞的功能,所以體溫的升降會有很大的變化

(D) 內分泌疾病: 如甲狀腺功能亢進

(E) 某些特殊藥物的作用:如阿妥平(Atropine)及麻醉劑、抗癲癇製劑

(F) 外在因素: 如小孩穿了過多不透氣的衣服

因感染疾病而引起發燒者,緣於各種病毒或細菌侵犯人體時,會放出一些毒素,而這些毒素就會改變大腦中的體溫調節中樞,使它將攝氏37度誤認為應該是39度或更高才正常,就好比冷氣機的設定被誤調了,因此產生發燒現象。由病毒或細菌引起的疾病很多,如:感冒、扁桃腺發炎、氣管炎、肺炎、腸胃炎、腦炎等,所以當有以上疾病時,都可能會伴隨著發燒。此外,癌症或腫瘤也會釋放出某種毒素,而使體溫調節中樞改變其設定,因此有時也會有發燒狀況出現。

根據統計,引起發燒的疾病種類中仍以感染症居多(約佔30%至35%),其次依序是惡性腫瘤、自體免疫性疾病,以及其他一些較少見的狀況,如手術後引起發燒等,只有一小部分是真正無法診斷出來的不明熱!不過這些病例往往在隔了一段時間後即自然退燒,並不會留下任何後遺症,可不必太過擔心。

發燒並不是只有壞處,事實上,它是利弊各半,從好處來說,發燒可以:(1)視為一種警訊,表示身體有問題了,需要注意或就醫治療。(2)可殺死病毒及細菌:許多疾病的病原菌只有在正常溫度(37℃)時才能生存,所以當體溫升高時,可抑制這些有害病毒及細菌的生長,這也是人體防衛的轉機之一。發燒的壞處則包括:(1)突然的高燒,有時會使小孩調適不當而誘發抽筋。(2)發燒使患者不適、全身痠痛、精神欠佳,不能從事正常活動。(3)發燒促使體內代謝活動增加,體力消耗很大,加上胃口不好,容易消瘦。

 

要怎麼預防才好?

預防發燒的不二法門,就是要經常洗手以減少細菌或病毒入侵的機會,尤其是吃飯前、如廁後、去公共場所後、與寵物接觸後。洗手時需要注意手心與手背都需要使用肥皂,並沖洗足夠。若沒有水可以沖洗時,可攜帶酒精性乾洗手液。另外需要注意盡量不要用手去碰鼻子、眼睛、或嘴巴。由於大部分的發燒是因為感染性疾病的關係,旅行前接種疫苗也是很好的預防方式。此外可以自行攜帶體溫計,早期發現體溫異常。

 

發燒時該怎麼處理呢?

一般發燒的處理原則,會因疾病的不同而異,除了需針對病因來治療外,大致可依下列方法作初步處理:

1. 發燒的週期簡單分為寒顫期及退熱期。

● 寒顫期: 四肢冰冷、發抖,可予以保暖,如增加衣被、四肢熱敷、飲用溫熱開水

● 退熱期: 四肢溫暖、流汗,宜穿寬鬆衣服,減少蓋被,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 退熱期時洗溫水澡(水溫36至37℃,泡20至30分鐘),使皮膚微血管擴張及藉由水蒸氣而達到散熱目的。千萬勿用冷水或酒精來拭浴,以免在短時間內急速降溫

2. 補充足夠的水份(包括開水、運動飲料等),依不同體重而調整,一般而言六十公斤者至少一天應有2300 CC,若天氣悶熱導致多汗,應再增加攝取量。

3. 測量肛溫(耳溫)超過38.5℃,腋溫超過37.5℃以上時,應視情況服退燒藥。退燒藥最主要的作用在於:(A)使體表面的血管擴張,血液中的熱可由體表散到空氣中;(B)使汗液增加,流汗亦可幫助退燒;(C)使體溫調節中樞所設定的溫度暫時地降低;(D)使體內發炎的反應減緩一點,釋放出的毒素也減少一點。經由以上這些作用後,體溫都會有某種程度的暫時消退。

4. 請正確記錄發燒之天數、體溫度數及其他症狀提供醫師參考。

 

什麼時候需要看醫師呢?

大人:

小孩:

1.高於攝氏38.5 度的發燒

2.發燒持續三天以上

3.嚴重的頭痛

4.異常的皮膚疹

5.畏光

6.頭往前彎時頸部僵硬或疼

7.意識不清

8.呼吸困難

9.持續嘔吐

1.高於攝氏39.0 度的發

2.發燒持續三天以上(對大

於兩歲的小孩)或超過一

天(對小於兩歲的小孩)

3.嘔吐或肚子痛

4.意識改變或愛睡覺

5.嚴重頭痛

6.呼吸困難

7.持續哭鬧

8.耳朵痛

9.持續咳嗽

10.痙孿

 

出國旅遊回來後發燒,跟怎麼辦呢?

大部分歸國旅客的發燒,都是常見的感染造成的,如呼吸道感染(感冒、肺炎等)、泌尿道感染等。但仍有少數情況,是國外特殊的疾病所引起的。例如前往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及一些熱帶國家旅遊,有可能感染瘧疾。登革熱也常發生在前往拉丁美洲及東南亞旅遊的旅客身上。有鑒於此,台灣疾病管制署建議,若在旅途期間,曾有任何不明原因發燒或身體不適情形,或者歸國時有發燒、嘔吐、腹瀉、腹痛、皮膚出疹、皮膚泛黃、週期性發冷發熱、淋巴腺腫脹、骨頭關節酸痛、肌肉痛等症狀,甚至團體旅遊成員多人出現類似症狀,應通知飛機服務人員或請機場檢疫人員協助。部分傳染性疾病,如惡性瘧疾,病程可以進展快速,須及時診斷治療,因此旅客應避免規避入境時的發燒篩檢措施。有些傳染病則潛伏期長,診斷時易忽略疾病與旅遊之關聯性,因此如有傳染病相關症狀出現,建議告知醫師近六個月內之旅遊史,協助醫師確定診斷。

 

結語

旅行時若遇到發燒是很不舒服的,所以旅行者應注意預防病菌入侵的方法。若是很不幸碰到發燒的情況,也可以依照上述初步處理方法,大部分的情況都能迎刃而解,少數嚴重情形則需要就醫。若於旅遊返家後有不確定原因的發燒,也建議能告知醫師近期內旅遊的地點,以協助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