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大醫院旅遊醫學教育訓練中心

MENU
  • 認識狂犬病

認識狂犬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腦膜腦炎,一旦發病後,致死率幾乎達100%

 

流行病

全球每年約有60,000人死於狂犬病,95%以上的死亡病例發生在亞洲和非洲。亞洲國家以印度、中國大陸、菲律賓及印尼病例數最多。 目前無動物狂犬病病例國家或地區( 非狂犬病疫區),包括英國、瑞典、 冰島、愛沙尼亞、挪威(Svalbard 群島除外)、紐西蘭、澳洲、日本、新加坡、美國夏威夷州及關島等。 臺灣目前動物狂犬病疫情侷限於鼬獾、白鼻心等野生動物,也就是說目前在臺灣境內被其他常見的哺乳類動物咬傷時(例如全臺灣的野貓、野狗等),都不用施打狂犬病疫苗

 

傳染媒介

哺乳類動物,例如犬、貓、猴子、蝙蝠、鼬獾、浣熊、狐狸⋯⋯等,都是傳染媒介。在開發中國家,犬、貓與人類生活密切關聯,為主要的傳染媒介。

 

傳染方式

主要是被患有狂犬病之動物咬傷,唾液中之病毒可經由抓丶咬(或經由皮膚傷口、黏膜)而進入人體。

 

潛伏期

通常為1∼3個月,短則不到一周,長則一年以上;視傷口嚴重程度、傷口部位神經分布的多寡或與腦的距離、病毒株別、病毒量、衣服的保護程度及其他因素等而定。

 

臨床症狀

狂犬病初期呈現症狀為非特異性,如發熱、喉嚨痛、發冷、不適、厭食、嘔吐、呼吸困難、咳嗽、虛弱、焦慮、頭痛等,或抓咬傷部位異樣感之特異性的症狀,持續數天後,出現興奮及恐懼的現象。然後發展至麻痺、吞嚥困難,咽喉部肌肉之痙攣,以致於引起恐水之現象(故又稱恐水症)。隨後併有精神錯亂及抽搐等現象。如果不採取任何醫療措施,患者在2~6天內(有時會更久),常因呼吸麻痺而死亡

 

預防措施

出國赴狂犬病流行地區或於國內動物疫情發生縣市(山地鄰近地區)旅遊,應避免接觸犬、貓、野生或不熟悉的動物,以減少被動物抓咬傷之機會。

 

動物抓咬傷處置措施

  • 保持冷靜, 「記」住動物特徵,切勿冒險捕捉。
  • 立即以肥皂及大量清水「沖」洗15分鐘,並以優碘或70%酒精消毒傷口。
  • 儘速「送」醫,由醫師評估感染風險,消毒處理傷口、注射破傷風類毒素,及評估是否施打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或接受狂犬病暴露後預防接種。
  • 儘可能,將咬人動物繫留「觀」察10天,瞭解其發病狀況

 

暴露後免疫球蛋白接種

暴露動物類別

接種建議

鼬獾、白鼻心、臺東市錢鼠、蝙蝠

裸露皮膚的輕微咬傷、没有流血的小抓傷或擦傷(除蝙蝠外)

若該動物經檢驗鑑定為陽性,則建議接種免疫球蛋

白。

傷及真皮層的咬傷或抓傷、動物在有破損的皮膚舔舐、黏膜遭動物唾液污染

建議接種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 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可與暴露後首劑狂犬病疫苗同時施打,但不可將免疫球蛋白和狂犬病疫苗同時注射在同一身體部位,以避免影響免疫效果。
  • 若暴露後首劑狂犬病疫苗施打已超過7天,且當時未施打免疫球蛋白,不建議再給予免疫球蛋白
  • 已接受完整暴露前預防接種(pre-exposure prophylaxis, PrEP)或曾接受完整暴露後預防接種(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PEP)者,不須給予「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以避免抑制免疫記憶反應,但免疫不全者例外。
  • 接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後,建議延遲4個月接種肌肉注射活性疫苗(如: 麻疹、德國麻疹、腮腺炎、水痘、帶狀疱疹、活性日本腦炎嵌合疫苗等), 因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可能影響活性疫苗之免疫反應。

 

疫苗接種建議及時程

暴露動物類別

接種建議

鼬獾、白鼻心、臺東市錢鼠、蝙蝠

建議接種疫苗

流浪犬貓、家犬貓

不給予疫苗(若動物觀察10 日內出現疑似狂犬病症狀則可給予)

 

狂犬病疫苗(被咬前)

第0-7-21或28天

狂犬病疫苗(被咬後)

未曾接種

第0-3-7-14 天

已完整接種

第0-3天

在國外被咬傷

接種史不明

第0-3-7-14 天

接種史明確

繼續完成接種

免疫功能不全者

第0-7-21 天(第0天接種2劑,其餘接種1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