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屈公病知多少
簡介
屈公病(Chikungunya fever)是一種由屈公病毒(Chikungunya virus)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經由蚊子叮咬而傳播。屈公病毒屬於Togaviridae科、Alphavirus屬,為單股RNA病毒,最早在1952年從坦尚尼亞一位發燒病人的血清中分離出來。「Chikungunya」在非洲土著語言中的意思為「痛得將身體彎起來」,因為屈公病臨床症狀與登革熱非常類似,且部分患者的關節痛會嚴重到無法行動,可能持續長達數個月,因而得名。
流行病學
全球屈公病疫情,主要分布於熱帶及亞熱帶有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分布的國家,包括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亞洲及南美洲等。近幾年,由於經貿發展及人口遷移等因素,流行地區逐漸擴大,目前屈公病疫情已擴展到亞洲、非洲、歐洲及美洲超過60個國家,自1952年至今陸續已有數波疫情發生(圖一)。
圖一: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統計,截至2018年5月29日,全球曾通報屈公熱本土案例的國家分佈圖。
在台灣,屈公病於2007年10月被公布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每年通報病例數約30-90例、確認病例數多在1-14例間,最多為2013年共29例(圖二)。在2018年前皆為境外移入案例,感染地主要為東南亞國家,以印尼及菲律賓為多。
然而今年(2019年)截至目前,台灣已有共47例屈公病確定病例,創歷年新高。其中本土病例2例、境外移入病例45例。境外移入病例中,感染國家為緬甸28例、泰國7例、馬爾地夫5例、印尼2例,菲律賓、馬來西亞及印度各1例。其中本國籍佔27例,出國目的以旅遊16例為最多,其次為志工活動6例及商務5例。
圖二: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統計,2007年至2019年8月26日止,台灣確診的屈公病案例數(包含本土及境外移入)。
傳染窩
屈公病有下列兩種傳播循環:
(一) 非洲森林循環(Sylvaticcycle):在野生靈長類和斑蚊之間循環(arborealAedes mosquitoes),類似叢林型的黃熱病病毒。
(二) 城市循環(Urbancycle):城市的屈公病疫情經由斑蚊傳播,為人-蚊-人的循環。在城市的屈公病是偶發性,但可能會產生爆發性疫情。
傳染途徑
人不會直接傳染給人,而是被帶有屈公病毒的病媒蚊叮咬而感染。病患在發病前2天至發病後5天間,血液中有病毒活動,稱之為病毒血症期(viremia),此時如果再被病媒蚊叮咬,病毒將在病媒蚊體內增殖,並使此病媒蚊具有傳播病毒的能力。在台灣,可傳播屈公病毒的病媒蚊主要為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及白線斑蚊(Aedes albopictus)。其中人類對於屈公病的感受性並沒有年齡及性別的差異。
臨床症狀
屈公病潛伏期為2到12天,通常為3到7天。發病初期症狀與登革熱及茲卡病毒感染症很相似,包括發燒、關節疼痛、頭痛、噁心、疲倦、肌肉疼痛等,約半數病患會出現皮疹。症狀持續約3到7天,大部分患者在1週內可康復,較少見致死的案例。但部分患者從發病開始出現嚴重的關節痛,並持續數個月。重症高危險群包括:新生兒於出生時感染、65歲以上長者、患高血壓、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者。
診斷
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公告,只要符合下列臨床條件及流行病學條件,就需於24小時內通報,進一步安排後續檢驗:
- 臨床條件:急性發燒≧38°C且有嚴重關節炎或關節痛,無法以其他醫學診斷解釋者。
-
流行病學條件:具有下列任一個條件:
- 住家或活動範圍附近有屈公病確定病例或有與屈公病確定病例接觸史。
- 有屈公病流行地區相關旅遊史。
只要符合下列檢驗結果之任一項者,定義為檢驗結果陽性:
- 臨床檢體(血液)分離並鑑定出屈公病毒。
- 臨床檢體分子生物學核酸檢測陽性。
- 急性期(或初次採檢)(急性期定義為發病7日內)血清中,屈公病毒特異性IgM或IgG抗體為陽性者。
- 成對血清(恢復期及急性期)(恢復期定義為發病14至40日)中,屈公病毒特異性IgM或IgG抗體(二者任一)有陽轉或≧4倍上升。
根據檢驗結果又可分為確定病例或極可能病例:
- 確定病例:符合檢驗結果陽性定義之第1、2、4之任1項。
- 極可能病例:符合臨床條件及檢驗結果陽性定義之第3項。
治療
目前沒有針對屈公病毒的抗病毒藥物,臨床上依症狀給予支持療法,包括休息、補充足夠水分。
預防
屈公病是經由病媒蚊叮咬而傳播的急性傳染病,且病媒蚊對於叮咬對象並無選擇性,一旦有屈公病毒進入社區,且生活周圍有病媒蚊孳生源的環境,就有屈公病流行的可能性,所以民眾平時應做好病媒蚊孳生源的清除及居家預防工作,包括:家中裝設紗窗和紗門、睡覺時掛蚊帳或使用補蚊燈;家中花瓶和其他盛水容器每週清洗一次(包括刷洗內壁)、暫時不用時倒放避免積水;在戶外的廢棄輪胎、積水物品馬上清除等。
若前往屈公病流行地區,應做好防蚊措施,包括選擇裝有紗窗或空調設備的居住場所;避免於黃昏時外出;戶外活動時應穿著長袖衣褲,衣服上噴灑使用經政府主管機關核可含有DEET或Picaridin的防蚊藥劑,並依照標籤指示說明使用。另外應充分了解屈公病的症狀,發病時可及早就醫、早期診斷且適當治療。
結語
今年台灣屈公病疫情,無論境外移入或本土案例皆創歷年新高,威脅不可輕忽。民眾出國旅遊、從事志工或商務活動,應注意當地疫情狀況,並做好各項防蚊措施。返國後兩週內如有發燒、頭痛、噁心、出疹及關節痛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旅遊、活動史等,以利及早通報、診斷及治療。
參考資料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傳染病介紹- 屈公病 https://www.cdc.gov.tw/Disease/SubIndex/NvKXcB74Wh3-1vGaYMigDw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屈公病病例定義暨防疫檢體採檢送驗事項 https://www.cdc.gov.tw/File/Get/dGxJf9A1lmcKlMXtueLYog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2019登革熱/屈公病防治工作指引(Guidelines for Dengue / Chikungunya Control 2019) https://www.cdc.gov.tw/File/Get/idjycv9zl7_JQbhrF8VpnA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登革熱屈公病教戰手冊 https://www.cdc.gov.tw/File/Get/rbUZOZygaDtJKEfzv32z6g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屈公病核心教材 https://www.cdc.gov.tw/File/Get/PulPFXdMo67BJEJLTe1rhQ
-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 Chikungunya Virus. https://www.cdc.gov/chikungunya/
-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 Infectious Diseases Related to Travel - Chikungunya. https://wwwnc.cdc.gov/travel/yellowbook/2020/travel-related-infectious-diseases/chikungun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