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大醫院旅遊醫學教育訓練中心

MENU
  • 心血管疾患者之旅遊須知

心血管疾患者之旅遊須知

雖然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外旅遊熱潮減退,相反地,國內旅遊不減反增。而心血管疾病乃僅次於意外事故,造成遊客在旅遊過程中生命受到威脅的主因。根據國健署統計,國人心血管疾病盛行率逐年增加,且有年輕化傾向,由於旅遊相關因素如地點、季節、氣候、壓力、疲倦等,加上高空飛行或高海拔導致缺氧等原因,皆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機會,因此在旅遊途中須詳加注意,才能快樂出遊,平安賦歸。

本章將心血管疾病分為五類(高血壓、冠心病、心衰竭、心律不整、深部靜脈栓塞)分別探討

一、高血壓

  1. 旅遊安全

俗稱沉默的殺手高血壓,依據2016-201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18歲以上國人的高血壓盛行率達25.8%,推估約有508萬人罹患高血壓,且盛行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1]。再加上沒有規則的藥物使用、刺激性飲食、激烈運動、過度疲勞或其他外在環境刺激等,發生率會有所波動。特別是旅遊中的旅客,心態上常有鬆懈,因而造成藥物的順從性大幅降低,加上緊張期待的心理,與飲食不節制,食用過多鹽分或刺激性食物,進而造成血壓上升。因此充分了解血壓的評估與處理著實重要。

  1. 旅遊建議

需了解高血壓藥物順從性,與飲食控制的重要:得舒飲食(DASH),限鹽(每日鹽份<6克[鈉<2.4克])。不能因為放假旅遊,而不忌口、不按時服藥。如其他心血管疾病患者一樣,需要了解什麼樣的症狀(頭痛、嘔吐、暈眩、視力模糊、抽搐、痙攣、意識、知覺及運動的障礙、胸痛、喘等)是需要休息、適可而止,需要量力而為而非勉強苦撐完成旅遊,一旦有不舒服的症狀就需儘速就醫。

二、冠心病(包括穩定冠狀動脈疾病、心絞痛、心肌梗塞)

  1. 旅遊安全
  • 穩定冠狀動脈疾病:根據統計顯示[2],旅遊開始的前1-2天,是最常發生心肌梗塞的時段(21.2%)。冠狀動脈疾病合併左心室收縮功能不全的患者接受治療並定期追蹤控制穩定後,比較這些人於海拔1000公尺與海拔2,500公尺處運動過程的身體變化,無論是在高海拔或低海拔,其運動過程中的最大心跳、最高血壓,與氧氣濃度皆無差異,同時運動過程也皆無心肌缺氧或心律不整等併發症發生[3]。因此接受適當治療與定期追蹤,由醫師來判定冠狀動脈疾病穩定的程度,對於後續之旅遊安排,對於有冠狀動脈疾病之患者是非常重要的。
  • 近期心肌梗塞:對於無併發症之急性心肌梗塞,目前認為心肌梗塞後,應避免2週內的航空旅遊或劇烈運動;一般建議經徹底介入性治療(如支架置放等)後,3-4週後才比較適合。
  • 陳舊心肌梗塞:根據研究顯示,針對先前發生過陳舊性心肌梗塞病患,於高海拔從事運動的安全性調查發現,先前發生過心肌梗塞病患於海拔540公尺與海拔3,454公尺兩處作運動時,處於高海拔運動的狀態下,其最高氧氣攝取明顯下降19%,最大運動能力降低15%,總運動時間減少了16%,且同時運動時有較高的每分鐘心跳、呼吸通氣量與血清乳酸值[4]。這顯示心臟的負荷在高海拔時明顯增加,因此這類病患的評估應涵蓋心臟衰竭之風險評估。
  • 不穩定心絞痛與亞急性心肌梗塞:目前認為,未經處理的不穩定心絞痛與亞急性心肌梗塞不適合進行旅遊,這些病患是需住院接受評估治療。
  1. 旅遊建議

罹患冠狀動脈疾病患者,欲計畫旅遊包含高海拔處的行程,需衡量平時的運動耐受力、臨床狀況與所預期面對的旅遊壓力。根據美國心臟學會與美國運動醫學學院建議,對於男性大於45歲而女性大於55歲以上,並有2個以上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者或有已知的心血管疾病,在進行任何劇烈運動之前需在醫師指示之下先進行運動心電圖檢查評估[5]。

  • 無症狀旅客:欲進行活動前,如果有其他醫療狀況或無法確定自身狀態,請諮詢醫師以確定冠狀動脈疾病控制的穩定性。
  • 穩定冠狀動脈疾病:平時偶有症狀或已知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其他慢性病者,旅遊前需仔細與醫師討論與評估。同時,若狹心症的狀況處於慢性且很少發生,如能備有藥物並按時服用,並在醫師確認病況控制穩定後,方能計畫旅行。
  • 近期接受心導管手術或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治療後如維持無症狀約2週後方適合。但若出現胸悶、胸痛或其他不穩定的情況時,則應等症狀緩解後再考慮旅行。在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的病患,還有許多因素需考慮在內,其一為手術後肋膜腔內的空氣,約需要10-14天吸收後消失,另外則是胸口開刀傷口的穩定度。一般而言,手術後2週內不適合搭機及高海拔旅行,4-6週後才合適。如果病患同時具有明顯的心律不整(如心房顫動)或心衰竭時,即使手術後超過4-6週,也不建議高空飛行。
  • 近期發生過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經治療後,旅遊安排仍建議暫緩數週,或等到運動心電圖檢驗,證實於最大運動量時無心肌缺氧的現象再安排。同時旅遊時需避免耗費大量體力的活動,並記得攜帶平時用藥與NTG舌下含片。

冠狀動脈疾病的危險因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抽菸

自己抽菸或是二手菸

高血壓

血壓上升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險,血壓宜需低於140/90 mmHg,若有合併 症如糖尿病、心衰竭則需低於130/80 mmHg

糖尿病

有糖尿病其心血管發生率約增加2-4倍

血脂異常

包括低密度膽固醇過高、三酸甘油脂過高或高密度膽固醇過低

家族史

第一等親中有早發性冠狀動脈疾病,男性親屬為<45歲;女性親屬為<55歲

肥胖

BMI> 24Kg/m2 為過重;BMI>27Kg/m2 為肥胖

 

三、心衰竭

  1. 旅遊安全

根據國健署統計,心衰竭的盛行率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65歲以上為6-10%[1]。雖然不同的心衰竭病患有輕重不一的症狀與不同的運動耐受力,而大部分的病患,在病情獲得良好控制時,仍可與一般人享有同等的旅遊樂趣。只是旅遊本身所耗費體能,會因旅遊活動內容而有所差異,若體力超過其所能承受的範圍、環境變遷引發的焦慮、藥物順從性下降、或攝取過多的鹽分及水分,皆有可能加重心衰竭的程度。

心衰竭有諸多成因,常見的病因有長期未控制的高血壓、瓣膜性心臟病、缺血性心臟病、心肌病變,尤以缺血性心臟病造成心衰竭最為常見。因為各種不同的旅遊行程,會對這些病因造成不同程度影響,因此心衰竭病患從事旅遊活動前,需專業醫療人員給予完善的評估,及正確的醫療與活動建議。

  1. 旅遊建議

在高海拔的狀態下,慢性心衰竭疾病本身病生理的因素改變,會促使心衰竭加劇。這些因素包括,慢性腎上腺素分泌增多、肺部微血管通透性增加、周邊組織需氧量上升、肺功能下降,以及骨骼肌肉代謝減弱等,其中任何一項若出現惡化,都會使病患的症狀變嚴重。因此,病患是否適合高海拔狀態(包括高空飛行、高海拔地區休閒活動),必須評估病患基礎的體能容納量,且了解不同海拔所能預期對心臟功能產生的壓力,及詢問在高海拔下可能從事的活動強弱,根據這些做出綜合判斷。

一般而言,若病患心衰竭的嚴重度,達到輕微的活動甚至休息都會出現症狀,也就是達紐約心臟協會功能分類(NYHA functional classification)第三、四級,或在海平面即需要使用氧氣治療時,不建議搭機或去高海拔地區旅遊。至於第一、二級,可能在高空中需要使用氧氣。因此有明顯心臟功能減退,或左心室射出率降低的病患,同樣不建議處於高海拔狀態進行旅遊。然而適度的運動對於心衰竭病患是有益的,且經過適當運動復健,可以改善心衰竭病患的運動耐受力。

紐約心臟協會心衰竭分級法(NYHA)

Class I

無症狀

Class II

中度運動後會出現症狀

Class III

輕度運動後即出現症狀

Class IV

休息不動時也會有呼吸不順的情形

 

四、心律不整

  1. 旅遊安全

旅遊中出現的心律問題,常是心臟疾病本身的急性變化,或是慢性心律不整的惡化,也可能是環境因素引發健康的心臟產生新的心律不整。在原先無心臟疾病的族群中,發生心律不整以老年人較多。至於已患有心律不整,或心臟疾病的病患,尤其是冠狀動脈疾病,旅遊中應特別留意心律不整的問題出現。

根據研究指出,健康的中年與老年人在中海拔的高度下,相較於在海平面上,容易出現較多的心室期外收縮及上心室期外收縮。例如,處在海拔1,350公尺以上時,比在海拔200公尺時,多出2倍的風險。若海拔高度上升到2,632公尺以上時,發生心律不整的可能更增加到6-7倍[6]。據推論,處在高海拔狀態時可能刺激體內腎上腺分泌,進而增加心臟期外收縮。

  1. 旅遊建議

旅遊中若有海拔上的改變,將可能加劇心律不整,尤其是高度在短時間內急遽變化,或在高海拔地區從事運動時。而老年人、已知有心律異常患者、冠狀動脈疾病者皆是高危險族群。此時應注意活動強度不應超過海平面上所能承受的範圍,在最初幾天尤其建議保持如此狀態。至於病患在海平面上即已出現心律不整,因為高空飛行或高海拔旅遊過程中所帶來的壓力及低氧狀態常使這些患者的情況惡化,此時適當的氧氣補充可以帶來助益。倘若病患原先的心律不整並未受到適當控制,旅遊將帶來不可預期的風險,甚至可能猝死,這點醫療人員尤其要囑咐病患不可輕忽之。

五、深部靜脈栓塞

  1. 旅遊安全

若在旅行中的旅客出現,常與搭乘飛機長途飛行有關,也可稱為「經濟艙症候群」。主要的原因為旅客在飛機內長時間的飛行,空間狹小不適合行動,而容易出現久坐不動的情形,造成下肢靜脈血流鬱積,並且在經濟艙中旅客的下肢多呈現膝蓋打彎的坐姿,此時會壓迫到膕靜脈,更進一步阻擋血液回流,增加深部靜脈栓塞的危險;此外,身體水分不足時會增加血液黏稠度,也可能引發靜脈栓塞,常見在因為如廁不便,自行限制水分攝取,以減少如廁的頻率,或因為機艙內空氣乾燥,流失較多的水分卻補充不足時。而高空飛行的機艙內的氧氣分壓較海平面為低,可能影響到血中凝血纖維分解與活化凝血反應,這也是造成深部靜脈栓塞的原因之一。類似的狀況除了出現在搭乘飛機的旅客,亦會出現搭火車或汽車等其他交通工具的長程旅行途中。

好發的高危險群患者,包括曾經發生深部靜脈栓塞、有易凝血體質、近來接受過手術、罹患癌症,和有心衰竭等病史的患者。對於旅行中靜脈栓塞的發病率則較無具體結論,但大致而言機率相當低。有研究指出對於搭乘飛機的旅客,身高也是一項影響因素,因飛機座椅較高且不易調整,低於160公分者容易壓迫到膝膕,而高於190公分者座位空間較為緊迫。在多數研究中,長途飛行定義為大於8小時,並可能增加2-4倍的靜脈栓塞風險。資料顯示旅行中之靜脈栓塞多發生於乘機後1-2週,之後風險逐步降低[7]。

  1. 旅遊建議

旅途中保持適度活動,尤其是小腿肌肉,搭機時穿著輕便的衣物,盡量伸直雙腿勿打彎,避免飲用酒精性的飲料,以及適當補充水分,也建議選擇靠走道的位置,方便起身走動。如為上述較高風險者,可於搭機時穿著膝下分段壓力襪(15-30毫米汞柱)促進血液回流。另外不建議常規使用阿斯匹林或抗凝血藥物,高風險者可經醫師評估是否有預防用藥的需求。

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搭乘飛機飛行中預防靜脈栓塞的方法 [8]

低危險群:

飛行旅程距離小於5,000公里或飛行時間小於8小時

建議:在飛機上多走動及補充水分,並考慮穿著小腿彈性襪

中危險群:

在50歲以上的旅客,飛行旅程大於5,000公里或飛行時間長於8小時

在50歲以下的旅客,飛行旅程大於5,000公里或飛行時間長於8小時,且有1項危險因子,例如明顯靜脈曲張、心衰竭且左心室心輸出分率介於20-40%、接受賀爾蒙補充治療或服用避孕藥、懷孕、肥胖等

建議:穿著彈性強度為20-30毫米汞柱的小腿彈性襪,避免維持不動的過久,補充適當水分避免缺水,坐在靠走道的座位方便進出

高危險群:

具有以下幾種狀況的旅客若飛行旅程大於5,000公里或飛行時間長於8小時,包括曾發生過靜脈栓塞、具有易凝血體質、近來接受過重大手術(包括6星期內曾接受髖關節或膝關節置換)、罹患癌症、心衰竭且左心室心射出分率小於20%等

建議:穿著彈性強度為20-30毫米汞柱的小腿彈性襪,適當水分避免缺水,坐於靠走道的座位方便進出。若旅客未因其他疾病有接受抗凝血劑的治療,經評估可於登機飛行前接受1劑低分子量肝素注射

 

結語

心血管疾病患者,若能規則接受藥物治療並與醫師保持良好討論,包括旅遊前的評估、旅遊中自我管理,與了解警訊症狀,是可以進行旅遊。旅遊前需評估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冠心病嚴重度、心衰竭的運動耐受度、深部靜脈栓塞風險,並了解旅遊性質、交通工具、旅遊位置的氣候及高度等。旅遊期間的飲食控制包含了鈉鹽與水分的控制,乃至於飲食量的管制都是相當重要的。旅遊期間出現的警訊症狀的教育,可幫助病患更了解自己身體狀況,使其儘速就醫。

心血管疾病旅遊統整 [9]

搭飛機的絕對及相對禁忌症

旅行前建議

疫苗建議

其他注意事項

1. 急性冠心症發作兩周內

2. 不穩定型心絞痛

3. 嚴重失代償性心衰竭

4. 尚未控制住的高血壓

5. 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術後14天內

6. 急性腦中風14天內

7. 非緊急的心導管手術術後2天內

8. 尚未控制的心律不整

9. 嚴重且有症狀的瓣膜性心臟病

10. Eisenmenger症候群

1. 攜帶近期的心電圖報告

2. 攜帶心臟節律器的識別卡

3. 預防深層靜脈栓塞,搭飛機時要定時的腿部活動及充足的飲水

4. 指導患者學習脫水或體液過多的基本處置,必要時包括調整藥物

5. 飛行中若有氧氣需求,需事先向各航空公司申請

1. 流感疫苗

2. 肺炎鏈球菌疫苗

3. B型肝炎疫苗(無抗體者)

1. 隨身攜帶舌下硝化甘油片

2. 瘧疾預防藥物

Mefloquine不建議使

用於心臟傳導異常

者。而Chloroquine也可能會造成QT區間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