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大醫院旅遊醫學教育訓練中心

MENU
  • 2021旅遊醫學新視界工作坊-part-1

2021旅遊醫學新視界工作坊-part-1

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醫師何忠祐

前言

在這個科技爆炸,交通技術持續變革的時代,國與國之間的邊際逐漸模糊,來自不同國家的旅客、商務客頻繁地往來世界各地。全球化的浪潮下,旅遊醫學議題需要格外被重視。自從2019年12月開始,新冠肺炎病毒肆虐全球,難以遏止的疫情對旅遊與貿易帶來龐大衝擊。全球人民都引頸盼望疫情消散,重現曙光那日。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與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於11月5日舉辦「2021旅遊醫學新視界工作坊」,本次邀請國際旅遊醫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Travel Medicine, ISTM)前任主席台裔哈佛醫學院教授Dr. Lin Hwei Chen,分享對後COVID-19疫情時代的旅遊醫學觀點以及對旅遊醫學專業夥伴們的鼓勵。同時亦邀請到日本國立國際醫療研究中心旅遊醫學門診及疫苗接種中心主任Dr. Mugen Ujie擔任貴賓,分享日本對抗疫情的實務經驗。

 

本次旅遊醫學研討會暨工作坊同時有國內32間旅遊醫學門診合約醫院代表,包含醫師、藥師及護理師等專業人員共襄盛舉。研討會在疾病管制署周志浩署長、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邱泰源理事長/立法委員、臺大醫院北護分院黃國晉院長的致詞下揭開序幕。

後COVID-19疫情時代的旅遊醫學觀點及對旅遊醫學專業夥伴的鼓勵- Dr.  Lin Hwei Chen

Opening and encouragement for travel medicine professionals in the post COVID-19 era.

 

COVID-19的病毒除了對世人的健康帶來威脅,更是大幅影響過去兩年的國際交流以及旅遊生態,疫情最嚴重時,各國對於出入境嚴格管制,國際旅遊一度停擺。人民都很期盼能夠擺脫病毒陰霾,能夠不受限制地旅遊。美國國內以及國際航空旅遊已出現復甦跡象。一個全球大規模問卷,詢問各國人民預期何時國際旅遊能恢復疫情前水準,43%預期要到2023年,而45%預期至2024年。

 

疫苗的普及率、旅遊限制解封、國家間的抗疫合作、清楚的入境標準、數位工具、病毒檢測工具是人民在考量旅遊復甦最在意的因素。相關資訊可以透過The UNWTO/IATA Destination Tracker這個網站查詢,網站中提供各國限制地圖、及時確診狀況、航空旅遊限制、旅行當地的限制、健康與安全規範等資訊。目前現有的模型指出,隔離14天或是隔離7天+健康管理+抵達後第3-4天檢測可以降低95-100%風險。現有的COVID疫苗可能能夠扭轉疫情的肆虐。科學家正在研究口服抗病毒藥(Monulpiravir, MK-4482/EIDD-2801、Fluvoxamine, Luvox, TEMPOL)以及PrEP(AZD7442, tixagevimab/cilgavimab)、PEP(Casirivimab/imdevimab)等病毒預防藥物,有機會更進一步改變疫情的狀態。目前國際間也在發展接種紀錄以及疫苗護照,現在還是很碎片化,ICAO以及夥伴們正致力於發展全球的新冠肺炎認證架構。

 

Dr. Chen針對旅遊前的考量給出具體的建議,包含1) 目的地的染疫風險、疫情爆發的即時警示系統;2) 安全、有效且可及的疫苗;3) 即時且容易取的檢測量能;4) 電子健康紀錄系統,以上是現在已經可行的項目,仍有許多項目有待專業人員以及國家的努力,像是健康照護品質的資訊、穩定的旅遊限制、穩定的搭機的規範、清楚的健康保險項目、暴露前後的藥物、標準化的疫苗/檢測/免疫力紀錄。旅遊時仍須注意戴口罩、社交距離、勤洗手、保持室內不通風等注意事項。

 

目前旅遊前的照護評估諮詢仍有些障礙,因素包含中低收入國家缺乏專業諮詢資源、對風險的認知以及理解、旅遊前準備的經濟障礙、倉促的旅遊計畫、不容易接觸旅遊醫學專家、對醫療系統的信任度(健康專家間的建議不同)。另外也需特別留意,人民可能因為對疾病不夠重視,會拒絕疫苗施打。

 

Dr. Chen也提醒,現在COVID-19吸引大家多數的注意力,但是除了COVID-19以外,仍存在其他旅遊的風險,包含1) 其他傳染性疾病的變化;2) 非新冠肺炎的傳染病風險以及疫苗接種;3) 非傳染性疾病以及受傷風險;4) 持久且負責任的旅遊模式。期待大家能夠揮別病毒威脅,能夠自在旅遊的日子早日到來。

日本的COVID-19抗疫經驗- Dr. Mugen Ujie

COVID-19 pandemic experience from Japan

 

日本首例確診發生於2020年1月15日,日本於2020年1月30日開始限制來自湖北省的外籍旅客入境,這時WHO仍未發表任何限制。長途飛機提供病毒良好的超級傳播環境。疫情最嚴重時,日本的旅客數量減少最多達到97%。日本國內不斷發展各種應變措施。首先,傳染病控制原則是避免群聚以及移動,日本的通勤系統持續疏通尖峰時段,同時也有研究指出將車窗打開10公分能夠有效達成空氣流通,空氣能在5-6分鐘內完全換新。在2020年2月3日鑽石公主號停靠橫濱港時政府及時的隔離措施也避免了疫情的擴散。在制定隔離政策時,必須綜合考量多方因素,並且需要評估後續對經濟、社會造成的影響。很特別的是日本政府結合本土流行的動漫文化,動漫人物宣導戴口罩、洗手、避免群聚、避免出入多人場所、避免在密閉空間聚會的觀念,達到很好的宣傳成效。

 

目前日本正在從清零COVID政策轉變至與COVID共存的政策,對疫情的限制逐漸鬆綁。這個轉變有賴於疫苗施打以及PCR檢測。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到COVID-19的確診數仍以高速度持續增加,但是重症與死亡率的上升速度並沒有加快。目前因為疫情的限制,對經濟產生嚴重影響,持續宣導疫苗施打以及政府政策支持是減少經濟斷層的關鍵。但要特別注意的是非COVID-19的傳染病,例如今年日本有不尋常的呼吸道融合病毒的爆發,可能與重啟社交活動相關。

 

Dr. Mugen Ujie最後強調,因應未來社交活動的增加,感染人數會持續增加,但如何有效減少重症發生,疫苗的普及施打以及檢測系統最為重要。

台灣的COVID-19抗疫經驗- 疾病管制署林詠青醫師

COVID-19 pandemic experience from Taiwan

 

Delta 變異株從今年年初開始在全球大幅傳播,林詠青醫師今天分別介紹Delta 變異株,並且分享台灣對抗Delta 變異株的隔離措施以及疫苗政策。

 

WHO公布的Delta 變異株特性有1) 傳播力強;2) 住院風險增加;3) 抗體中和能力下降;4) 不影響快篩或是PCR檢測。現有的疫苗對Delta 變異株仍有預防重症的保護效果,然而不同疫苗對預防Delta 變異株感染或是有症狀感染的成效不同,AZ疫苗皆有下降;BNT疫苗對有症狀感染有保護力,但對預防感染的效果有下降趨勢;Moderna疫苗則無下降。在實驗室的研究中都看到疫苗產生的抗體對Delta 變異株的中和能力皆有下降。Delta 變異株的平均症狀潛伏期為5.8天,然而在發作的2.1天前就會達到傳播力的高峰,因此有73.9%的傳播發生在產生症狀前。感染Delta 變異株的患者其CT值≤30的持續時間較長,完整疫苗接種能夠減少CT值≤30的持續時間。原始株的R0值為2.79,但Delta 變異株的R0值高達5.08。歐洲的研究表示,疫苗的完整接種的保護力分別是1) 任何感染:66.9%;2)無症狀感染:63.1%;3) 有症狀感染:75.7%;4) 住院率:90.9%。

 

台灣目前的邊境管制措施為:1) 航班前三天內PCR陰性證明;2) 健康聲明書;3) 體溫篩檢;4) 蒐集口水做RT-PCR檢測。隔離措施則是1) 隔離14天(高風險國家至隔離機構,低風險國家則至防疫旅館);2) 隔離結束前PCR檢測;3) 隔離結束後七天自主健康管理;4) 自主健康管理前快篩檢測。台灣現在不需要出示疫苗施打證明。

 

台灣現在將疫苗施打族群根據風險分為十類,並設定三個施打階段。截至2021年10月22日前,台灣已施打2170萬劑疫苗,疫苗覆蓋率一劑為65%,兩劑為26%。台灣的疫苗政策特色有1) 免費施打;2) 不強制,人民可根據自主意願登記;3) 開放混打,目前已實施混打族群為醫療人員以及有嚴重不良反應對象;4) Booster dose的施打政策仍在討論中;5) 不良反應通報系統以及藥害救濟協助。目前Booster dose的政策正參考各國政策研議中,以色列的研究指出booster dose將會是必要的保護措施。美國現行開放Booster dose的族群有65歲以上、居住長照機構、有高風險疾病、居住或工作在染疫高風險環境。英國則是開放50歲以上、長照機構、前線醫療以及社工人員、高風險疾病患者、高風險疾病患者的照顧者、高染疫風險者、高染疫風險的同住者,並且無排除懷孕條件。

 

台灣透過防疫小組、醫療專業人員以及人民的努力,在對抗疫情上取得優良的成果,但是我們還沒有擺脫病毒的威脅,病毒持續變異、疫苗的保護力遞減等都是隱憂,仍有賴全國人民共同努力。

上午工作坊小結:

上午的活動就在各位長官與學者致詞勉勵與上午三位講者精采的演講後圓滿結束,提供與會者對後疫情時代的新視野觀點,收穫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