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大醫院旅遊醫學教育訓練中心

MENU
  • 露營

引言

「阿,好想出國玩∼」「現在不方便出國,那我們就找個宜蘭的山中秘境吧!」「有這麼簡單?那要住哪裡?」「那就帶著帳篷去露營吧!」

過去一年以來國際疫情仍未趨緩,眾多國家維持著嚴格的出入境規定,短期休假要能出國似乎已不太可行,於是民眾將目光轉向國內旅遊,近期許多戶外活動(如登山、健行及潛水等)也逐漸流行。其中,「露營」,作為各種戶外活動的住宿處,已然成為熱門的選擇,其實根據中華民國露營協會統計,臺灣常態性露營人數早在2014年已突破200萬人1,本文將提供民眾及專業人士有關露營時簡單但必要的資訊!

△露營的裝備

「那除了帳篷外,還要帶什麼?」「嗯,那我先查一下松羅湖天氣如何...」

說到露營,可能大家腦中浮現的畫面就是帳篷,的確,帳篷提供了遮風避雨的功能,幾乎可說是標準配備,但為了能在大自然環境中好好地休息,特別是高山活動,野營時應考慮攜帶防水地布、睡袋、睡墊、地墊等,有效的阻隔熱能散失才不會睡到一半失溫!但也要注意整體的重量,避免因為背負過重的裝備,在行進間浪費了體力!

  • 帳篷

  在選擇帳篷時,可先以實際人數加1~2人做為帳篷大小,避免過度擁擠的情況!此外,建議選擇防水良好的地布,避免因下雨、返潮造成「外面大雨、裡面小雨」的窘境;另外有些帳篷外帳附上雪裙,可有效阻止積雪、冷風、雨水進入,在臺灣山區多雨的環境也相當適合。

  • 睡袋

  一個標準的睡袋外袋及睡袋本身應標示三個溫度,分別為「舒適溫度」、「舒適低溫」及「極限溫度」,考量活動區域的入夜氣溫,選購睡袋時應以「舒適溫度」相近作為選擇,在山區或怕冷的民眾可以再選擇較低2-3度的睡袋,當然,也能採取多穿幾件保暖衣物的作法,達到更好的隔熱效果;而不同材質的填充則影響相同保暖度下的重量及壓縮後體積,對於減低裝備負重也是應考慮的重點之一。

  • 睡墊

  市面上常見的睡墊有泡棉睡墊(蛋殼睡墊、蜂巢睡墊)及充氣睡墊,作為阻隔人體與地面熱傳導、減少熱輻射的裝備,應選擇適當隔熱值(即R值,R-value)的睡墊,R值越大則隔熱效果越好,睡墊本身會因R值及體積而在價格上有相當大的差距,在購買時應先以R值作為考量,避免造成失溫;若因其他因素不攜帶睡墊,也應注意有無其他裝備可阻隔濕氣滲入睡袋之中。

  • 照明設備

  燈具可分為帳內與帳外使用,因安全性考量,建議帳內最好使用低發熱光源、無產生一氧化碳的燈具,如常見的LED燈,購買時要注意可持續使用時間;若是通風良好的帳外或具較大空間的場所,則可進一步選擇蠟燭燈、汽化燈、煤油燈,甚至是柴爐、焚火臺等,但仍須考慮到重量、密閉空間使用時的安全性,與對環境的影響。

  • 天幕帳、客廳帳

  作為增加露營舒適度的裝備,它們提供了更多戶外避暑與防雨的活動空間,使用得當時品質瞬間提升一個檔次,如果行有餘力,下次露營時不妨可以帶出去試試喔!

 

營地的選擇與搭建

「那要住哪邊呢?」「我看大家都紮營在湖邊,再下切南勢溪取水...」

具專人管理的合法露營區是作為輕鬆旅遊的選擇之一,較不用擔心裝備不足或環境過為嚴苛,是為初次露營的好選擇,但仍要考慮到露營區是否提供用水、炊煮、如廁、盥洗(尤其是熱水時間、吹風機)等設施,並且要知道有無提供餐點、廁紙、盥洗用品等,避免造成敗興而歸、產生心理陰影,建議可以上專門介紹露營區的網站尋找適合您的露營區!

野營時,為了享受大自然的風采,在高山、湖邊、海灘,甚至是在河流附近都有人紮營。就原則而言,帳篷選址時應以遠離山壁、枯樹,以日曬充足、通風佳、排水良好、地勢較為平坦、較無尖銳碎石的場所為主,而於夏季時可考慮樹蔭下,煮食區應與帳篷分開;在部分山區紮營時應注意是否為土石流好發區,並且要知道中大型野生動物是否出沒;海灘及河邊則要注意水勢,避免造成遺憾,並且因蚊蟲較多,要做好防蟲準備;降雪區則要注意樹頂積雪及準備雪崩時的應變對策。

       搭建帳篷前,建議將地面整平、去除碎石及樹枝、決定排水方向;而帳篷整體應順著風向搭建,增加抗風能力,且正面應處在背風處,避免強風灌入帳內造成不適;若地勢有高低落差則可採取頭高腳低,避免入睡困難或造成翻滾2;外帳則要注意是否拉緊與內帳分開,以避免蓄熱差、返潮的情況;下營釘時要與營繩交角接近垂直,並且不能過淺;天幕於雨天時要往排水方向拉洩水線以免受損。當然,此處提及的都一些基本常識,有些小技巧還是要邊做邊學習喔!

 

△露營應注意的健康問題

「這樣去溪裡面取水好麻煩喔,能不能直接喝湖水阿?」「嗯,你先喝」

 

戶外活動時,最需要考慮的是本身的慢性疾病是否穩定、旅遊環境是否安全、發生意外時是否便於就醫,以臺灣而言,除了部分山區外,幾乎皆能藉著良好的公路系統在數小時內抵達中大型醫院,為了增加救援的時間,團隊也應有具備緊急處理的能力,以免憾事發生。

  • 常備藥物

  藥局也能買到的口服藥如止痛藥、腸胃藥、抗過敏藥物,外用藥品如防蚊液、止癢藥膏、抗生素藥膏皆可以準備3,但這些藥品僅為應急使用,旅程結束後若仍有症狀應前往診所或醫院就醫。

  • 災難應急包

「都準備帳篷了,為什麼還要帶?」「有時候主帳不在你身上...」

  災難應急包也有人稱之「刁山小包」,也就是為了能緊急搭建臨時避難處過夜、預防嚴重失溫而準備的簡易求生裝備,基本內容物以防水包搭配大型塑膠袋、電工膠帶、細營繩、小刀、簡易火源組成,部分會增加備用頭燈、行動電源,但仍建議以輕便、好攜帶為主4

  • 不潔的水源

  要在野外取得乾淨的飲用水並非容易的事,若飲用不潔水源,反而更容易因腹瀉造成嚴重脫水的情形,但當飲用水準備不足時,勢必要尋找乾淨的水源,野外水源的取得通常可選擇湖水或溪水,湖水通常選擇離紮營地較遠的湖畔,避開浮渣及油汙,以毛巾或不織布先進行過濾;溪水則可取用流動性高、清澈的溪水。取得水源後,仍要進行過濾及滅菌的步驟,常見的過濾方式以纖維濾心、陶瓷濾心過濾,市面上已有許多小而美的產品能達到生飲標準,但過濾後仍建議煮沸滅菌後再飲用5

 

  • 高山症

  臺灣擁有高密度的高山環境,部分露營區也超過海拔2,000公尺(如武陵農場及福壽山農場等),要預防高山症的發生可提前1天開始使用丹木斯,患蠶豆症或對磺胺類藥物過敏者則不建議使用丹木斯3,建議與醫師討論適合使用之預防藥物,並於出發前可先至旅遊醫學門診進行諮詢。

 

  • 蚊蟲叮咬

  除部分高山露營區外,臺灣全域可見登革熱病媒蚊,而山區活動中可見恙蟲、蜱蟲,戶外活動應盡量穿著淺色長袖衣褲,或可塗抹含DEET或Picaridin的防蚊液以防被蚊蟲叮咬6,7,旅行後若出現發燒應前往診所或醫院就醫,並告知旅遊時間及活動範圍。

 

△無痕山林運動

「我這個果皮可不可以埋在這邊阿?」「不行!帶什麼上來就帶什麼下山!」

我國「無痕山林運動」源於美國無痕旅遊概念(Leave No Trace,簡稱LNT),為推廣以尊重大自然的態度活動,降低人為活動對環境的衝擊與破壞,並且之共生共存。

         就露營而言,應優先使用現成的營地,運用露營場、遮蔽處等完善設施,以減少對植被的破壞,並將睡覺地點與煮食區分開,以避免野生動物的干擾或攻擊。若無現成營地,應尋找較不會影響野生動物、較大面積的岩石、碎石或其他堅固的區域,作為煮食區及睡覺地點,也不要於搭蓋時影響或傷害周圍的樹木;若有二個以上的帳棚,建議分散搭蓋,且應避免在同一地點停留2天以上。

  有些地方不允許生起營火,請避免肆意以氣氛為由而使用火源,若要煮食及照明,建議以質輕且效能高的爐具取代營火,做好防火準備,降低火對環境的衝擊8

 

△後記

「哇,終於到家了!這次雖然走得比較累,但露營也滿有趣的!」「對阿,只要準備充足,其實露營不會比想像中困難喔!」「那下次要去哪裡好呢?」「我記得某個露營區附近有泡溫泉的地方...」

 

結語

因應國際疫情仍嚴峻,國內旅遊盛行。露營逐漸為一項家庭旅遊之熱門選項,但露營前的計畫與準備,仍是不容輕忽的,例如帳篷準備、營地選擇及高山症預防等小細節,都需要做好適當的規劃,才能開心出門平安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