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大醫院旅遊醫學教育訓練中心

MENU
  • 漢生病

漢生病

  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 研修醫師 王郁婷

 

提到漢生病,或許有不少人對這個疾病很陌生,但是一旦講到樂生療養院、瘋癲病,或許可能讓很多台灣人勾起舊時代的記憶。

 

漢生病(Hansen’s disease, leprosy)是由麻風桿菌(Mycobacterium leprae)引起的慢性疾病,感染後主要影響皮膚、黏膜以及周圍的神經,導致出現皮膚疹(紅色或白色斑塊、丘疹、小結節)、感覺異常(麻木感)、顏面外觀改變(鼻樑塌陷、鬚眉掉落、獅面、肥耳)、眼睛、喪失肌肉控制能力。對漢生病的出現與感染途徑不清楚且尚未發展出治療藥物的時代,人們普遍對於會造成外觀改變、持續影響多種神經學系統的漢生病感到恐懼,加上受到19世紀的全球世界觀影響,相關的國際研討會也曾建議對染病者進行隔離與強制收容。在這波國際浪潮下,催生出了台灣第一座收容漢生病病友的樂生療養院。

 

根據各國提供的通報資料,2015年有136個國家有漢生病的新增病例,其中病例數較多的國家有印度、巴西、印度尼西亞,台灣自2017年至今,每年本土與境外移入的新增個案數則未曾超過十人,2022年也未見病例數增長的明顯趨勢。隨著早期診斷與有效的藥物治療,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2021-2030全球根除漢生病的策略計劃書(‘Towards Zero Leprosy -– Global Leprosy (Hansen’s disease) Strategy 2021‒-2030' ),其中一項目標即為去除對於漢生病的污名化並保障病友應有的人權(Combat stigma and ensure human rights are respected)。

 

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漢生病的傳染途徑,可能與未治療的患者長期(數月)密切的接觸,而透過數呼吸道(飛沫、鼻腔分泌物)或皮膚接觸而受到感染,另外,漢生病並不會透過性行為或母嬰垂直感染。因為麻風桿菌的生長速度緩慢,一般難以回溯患者的感染來源,通常經過治療後,漢生病病友於幾天後即不具傳染力。在美國,有報導指出美國南部的犰狳(非台灣原生的野生動物)有自然感染麻風桿菌的情形,不過透過接觸犰狳染上漢生病的機會極低。

 

漢生病的早期症狀包括皮膚病灶,有時受到影響的皮膚可能發紅、感覺異常(無法感受到針刺、觸覺減低),醫師可以透過採集皮膚或神經的檢體,在顯微鏡下找尋麻風桿菌存在的證據而診斷感染。漢生病的潛伏期最短2.5個月,最長可達40年,通常為2-5年。

 

目前台灣設立5家專責漢生病治療的院所,分別為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馬偕紀念醫院台北院區、臺中榮民總醫院、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及衛福部樂生療養院。提早診斷並配合治療、規則服用藥物,漢生病幾乎都可以治癒。治療前,醫療團隊會依據病友的病況決定藥物的使用方式,口服藥物的治療會採取重藥物合併療法(Multidrug therapy,簡稱MDT),一般需要治療6-12個月,若療程完成以後追蹤的細菌檢查仍為陽性者,將適度延長治療的時間。

 

 

治療藥物種類

副作用

藥物劑量

Rifampicin

腸胃不適、紅棕色尿、過敏、肝炎、黃疸、紫斑症、腎衰竭

每月1次600mg

Clofazimine

腸胃不適、皮膚色素沉著

每日50mg及每月1次300mg

Dapsone

腸胃不適、貧血、皮膚疹

每日100mg

 

表一:漢生病治療藥物

 

 

Q:漢生病傳染性很強嗎?

A:一般免疫力正常的大眾受到感染的機率不大

Q:漢生病會導致肢體脫落嗎?

A:漢生病不會導致肢體脫落,但是麻風桿菌影響周邊神經後會造成肢體麻木,感覺異常可能導致外傷,進而造成肢體缺損

Q:漢生病病友是否需要隔離?

A:正在接受抗生素治療的病友可以正常生活,不須隔離治療

Q:與漢生病病友接觸是否會被傳染?

A:需要與病友有長時間密切接觸才會有感染的風險,一般社交活動(握手、交談、比鄰而坐)幾乎不會導致感染

Q:漢生病可以治療嗎?

A:配合規則服用口服抗生素後,大部分病友幾乎可以痊癒

Q:漢生病何時具傳染力?

A:開始使用抗生素治療幾天後即不具傳染力,但仍需完成一個療程的治療,避免疾病復發

 

表二:漢生病常見問題(摘錄自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圖一:全球漢生病流行區有巴西、印度、孟加拉、尼泊爾、緬甸、菲律賓及印尼等國,因國際交流日漸頻繁,台灣每年仍有漢生病的新增病例與疾病傳播的風險。(摘錄自世界衛生組織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