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大醫院旅遊醫學教育訓練中心

MENU
  • 旅遊小常識


 



作者: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 朱家緯醫師



 



    根據台灣觀光局資料統計顯示,2010年國人出國人數總計約942萬人次。隨著旅遊的風氣盛行,旅遊醫學顯得越來越重要。早期,出國型態多為外派工作、留學、或是參加旅行團的短期旅遊。近年來,隨著地球村的形成,宗教旅遊、商務旅遊、探親、人道救援、醫療服務、研究探險、甚至是國際醫療服務等,各種不同目的之出國旅程,已經日益普及。國際旅遊已經成為全世界成長最快的產業之一,然而旅遊除了注意美食特產與美麗的風景之外,還要注意些什麼呢?



 會有哪些狀況



    旅遊時,最重要的就是希望能快快樂樂出門,平平安安回家,然而無論國際旅遊或國內旅遊時都可能接觸到陌生的病原體,像是常引起旅行者腹瀉的腸道細菌。不同地區也常有不同的盛行病毒,例如到非洲與中南美洲時則需要小心台灣不常見的黃熱病。旅遊可能讓自己暴露在潛在的危險中,例如從事潛水要小心潛水夫病、攀登高山應預防高山症、雪地探險時應注意低溫保暖與紫外線的傷害等,研究指出,在所有的旅客當中,有20∼70%的人曾經在旅途中出現健康上的問題,而國際旅行當中,有1∼5%的旅客曾經尋求醫療的協助,更有0.01%∼0.1%的旅



客需要急診治療,若對可能的風險預作評估與預防,更能對自己的健康安全多一層保障,玩得更加盡興。除了對個人的影響外,像飛機和船舶的接泊更可能讓



傳染病原及病媒隨著人員或行李運輸傳播,影響到自己與家人的健康,也可能引發疫情,因此,世界衛生組織(WHO)已經將旅遊醫學視為全球性的重要健康議題。



 我應該注意什麼?在旅遊出發前,針對目的地應了解:



一、健康風險



旅行的目的地目前是否有疫情爆發、當地特殊疾病、或是地理環境與氣候變化,如颱風、颶風、地震等,有些地區不同季節如旱季與雨季的疾病風險也會有差異。針對此次旅行的特殊活動,例如義診、救災、叢林探險、登山等,也需要特別蒐集相關的健康資訊。前往當地是否需要注射疫苗以及瘧疾預防性用藥等、是否需要疫苗的注射證明,例如入境某些非洲和南美洲國家,是需要出示國際預防黃熱病注射證明書;到沙烏地阿拉伯朝聖,必需準備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國際預防接種證明書。另外,各國緊急救助電話也不盡相同,並不是都和台灣一樣打119喔,出國前確認一下,才不會當緊急狀況發生時,求助無門。



二、安全性與治安



注意當地是否有戰爭、恐怖行動、種族衝突等安全性與治安的重要威脅,以及交通相關安全資訊等。



三、文化與法律



在國內,您的行為可能是合法的,也可能只被處以罰鍰,但出國後就受外國法律的約束,也要受外國政府的管轄,您可能因類似的行為而被捕入獄。因此,出國旅行須注意遵守當地的法令習俗。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許多國家對藥品管理的規定不盡相同:有些國家對持有或買賣毒品之刑責不區分,即使持有少量的大麻或古柯鹼,都處以徒刑。對部分中東國家,認定即使是醫師處方之鎮定劑或安非他命等藥品,若帶入國內,仍是違法的;在某國憑醫生處方合法買到鎮定藥品,數量雖不多,但帶入別國後,可能被認為過量而被捕。購買、攜帶藥品時宜小心,最好備有醫師處方箋,並於事前多方瞭解、查明規定。



 要怎麼預防才好



    藉由健康促進的行為,如不吃生冷食物、避免危險性行為等健康習慣或是藉由注射疫苗等疾病的預防措施,以達到維護旅行者健康為目的的一門科學。所謂的旅行者,除了觀光旅遊者外,還包含了商務旅客、留學生、探訪親友者、移民



者、朝聖者、軍旅、外交使節、國際人道救援團體等,不同目的與旅行方式都可能遇到五花八門的情境。因此,聰明的旅行者在旅行前會盡可能蒐集旅遊相關的資訊,做好健康評估,尋求熟悉自己身體健康狀況的家庭醫師作旅行前的諮詢建議,並且施打適當的疫苗或瘧疾預防用藥等等來做好預防措施,他也會充分熟悉緊急醫療資源,而且旅行中會避免危險行為,這些小動作都會讓自己的健康在旅遊時更有保障。



 我該怎樣照顧自己



    旅行的目的地往往有不同的好發疾病,或是不同的地理環境與氣候變化,如颱風、地震等,有些地區在不同的季節如旱季與雨季之疾病風險也會有差異,出發前可上網查詢或是詢問旅行社相關的資訊,包含地理環境、氣候、當地的公共衛生條件、是否有乾淨的飲水、當地的醫療資源、傳染性疾病的疫情等。必要時甚至更改行程避免危險。旅遊時的目的與活動內容,像充滿冒險精神的背包客或自助旅行者,其膳宿可能以外食野炊、露營等較貼近當地的生活方式為主,也可能安排叢林探險或是泛舟溯溪等較為接近大自然的活動,對於病媒蚊叮咬或感染食物與水傳染疾病的風險可能就較旅行目的為參加國際會議或商務旅行,膳宿大多在飯店或宿舍,活動也大多侷限在都市區的旅行者有較高的風險,格外需要小心。個人的生活習慣在旅遊時,可能因旅遊時〝放鬆〞的心情也跟著鬆懈,但是良好的健康習慣可以讓我們遠離危險,例如避免酒駕、乘車繫安全帶、性行為全程使用保險套、勤洗手等,此外了解並尊重當地的風俗文化,也可以避免因誤會而起衝突的傷害。旅行前亦需考量自己的慢性疾病與身體狀況是否能適應此行的目的與活動,特別是有心肺疾病的病友、年長者、孕婦等最好在出發前先進行健康評估,若有長期處方用藥,如口服降血糖藥或胰島素、降血壓藥、氣喘用藥、抗凝血劑等,應準備足夠的份量(最好比旅遊天數多2週以上),分別打包於隨身行李與托運行李,並請醫師開立英文診斷書。隨身行李中若有針具或是噴劑,醫師診斷書上應註明這些藥品需攜帶上機,在機場時應向航空公司及安檢人員出示。若有特殊需求例如洗腎病友,則應先聯繫當地的洗腎中心等醫療資源。



 什麼時候需要找醫師



若自行評估旅行風險後,希望能獲得下列協助時,應該尋求醫師做諮詢:



1、旅行目的地傳染病風險專業評估。



2、疫苗接種與證明。



3、瘧疾預防用藥或其他常備藥物。



4、自我防護健康衛教資訊。



5、攜帶處方藥物或尖銳醫療器材(如糖尿病胰島素注射針等)之醫療證明文件。



6、個人慢性疾病旅遊風險評估與諮詢



    旅行前最好在出發日前4∼6週就能先找醫師諮詢,因為有些疫苗接種後需要一段時間來產生較好的保護力,或是數種活性菌疫苗若未能同時接種則須間隔一個月等原因,所以建議預留較充足的時間。若是旅遊時間較長(大於三個



月)、冒險旅行、自助旅行或是需長期派駐海外工作者,則應更早開始尋求諮詢。不過,就算出發前一天才去諮詢,許多專業的建議也仍然會有益處。



    旅行中,應就近尋求醫療協助,或可撥打保險公司或是外交部駐外館處的急難救助電話,尋求幫助。入境時如有嘔吐、腹瀉、腹痛、發燒、皮膚出疹、黃疸、週期性發冷發熱、淋巴腺腫脹、骨頭關節酸痛、肌肉痛等症狀,請通知飛機服務人員或速洽機場檢疫人員協助。旅行回國後10日內若有上述等症狀,特別是曾前往開發中國家者,仍應盡速就診,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地區、接觸史、病程及同行者有無類似狀況及經過情形以供診治之參考並檢查是否有潛伏的傳染疾病如瘧疾等。某些傳染病潛伏期可能較長,診斷時易忽略疾病與旅遊之關聯性。如瘧疾在返國後一年內,若出現不明原因發燒等症狀,應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協助醫師確定診斷。



 



旅行是快樂的,不管是旅行前、旅行中及旅行後,若能多加留意各種可能出現的旅行風險,及早與您的家庭醫師討論,相信能大大降低對於身體健康的威脅。讓您的旅遊更有品質,健康更有保障,真能達成「快快樂樂的出門,平安健康的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