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大醫院旅遊醫學教育訓練中心

MENU
  • 野外可能見到的「八腳怪」

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林宏章醫師

前言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民眾愈來愈注重戶外休閒活動,從事登山運動的人數也較以往增加,而網路則增加了許多登山族群資訊交流的機會。在一些登山相關的網路討論區,偶爾可以看到有人在爬山的過程中,被所謂的「蜱」叮咬而急忙下山就醫,以下對蜱及它造成的傳染病做一些簡單的介紹。

 

蜱的種類

  蜱在生物學上可分為三個科。台灣的蜱分屬硬蜱(Ixodidae)及軟蜱(Argasidae)兩個科。台灣的硬蜱約有四十餘種,俗稱璧蝨或八腳怪。軟蜱則有三種。蜱由卵孵化後,可依序發育為幼蜱、稚蜱和成蜱,每個階段皆需要尋找適當宿主進行吸血。在這些吸血的過程中就可能造成疾病的傳染。然而並非每一種蜱都會造成疾病的傳染。

 

蜱相關的疾病

  蜱相關的疾病可以分為蜱本身造成的疾病及以蜱為媒介的疾病。蜱本身可能在叮咬的過程中,將其唾液內的一些毒素注入人的體內而造成蜱癱瘓症。蜱也可擔任傳染病的媒介,傳播細菌、立克次體或病毒,相關的疾病包括:萊姆病(Lyme disease)、Q熱(Q-fever)、科羅拉多蜱熱(Colorado tick fever)、日本紅斑熱(Japanaese spotted fever)、洛磯山斑疹熱(Rocky Mountain spotted fever)、地中海斑點熱(Boutonneuse fever)、野兔病(Tularemia)、蜱傳回歸熱(Relapsing fever)、巴貝西蟲病(Babesiosis)、埃里希氏體病(Ehrlichiosis)、蜱媒腦炎(Tick-borne meningoencephalitis)…等。上述疾病中在台灣最多的是萊姆病,但每年通報的也僅有少數個案。蜱造成的傳染病早期表現不易與其它的感染症區分,可能會有發燒、疲倦、身體酸痛、皮疹…等症狀,因此要正確地診斷蜱所傳染的疾病,最重要的是患者對病史的描述(去何處、是否被叮咬、被什麼動物叮咬、最好可以取得該動物的樣本或照片)及醫師對相關疾病的懷疑與了解。

 

如何防「蜱」

 蜱多半分布在較原始的地區,當人經過時趁機攀爬到人身上。若要前往可能有蜱的地區,最重要的是加強個人防護措施,如穿著淡色長袖衣褲(將長褲塞入襪子以免蜱由縫隙爬入)、皮膚上噴灑驅蟲劑(如DEET待乙妥…,兒童需要小心使用)或在衣物上噴灑驅蝨劑(如permethrin百滅寧…)。從相關的地區回來時應徹底檢查全身及衣物是否被蜱咬。若不幸被叮咬,除非有專門的用具(某些登山用品店有賣所謂的蝨子拔除器tick remover),可試著用些刺激性的物質使其自行脫離人體,儘量勿強行將蜱拔除以免使其口器留在體內。然因為蜱傳染疾病的機率與其叮咬人體的時間成正比,因此被叮咬後仍應儘速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