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大醫院旅遊醫學教育訓練中心

MENU
  • 蟲蟲危機我不怕-淺談登革熱

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  張家芸/朱家緯醫師

   

    一年一度的公司旅遊又到了,今年阿凱公司的同事們票選出來的地點,是充滿古城魅力與歷史意義的「吳哥窟」。一行人浩浩蕩蕩的盡覽古城之美,吳哥城的晚霞,倒映在城邊池水上,迷幻而充滿神話般的色彩,眾人都為之傾倒……。此時,只見公司裡年紀最輕的小玫,不停的揮著雙手,驅趕的身邊縈繞不去的蚊子;阿凱見狀,拿起相機拍下了這逗趣的一幕,心裡同時想著:「被蚊子叮幾個包有什麼了不起,癢個幾天就過去了,女生也真是的……。」

    

    轉眼間,歡樂的行程就在美景相伴、以及一行人的打打鬧鬧中過去了。收拾行囊以及滿滿的回憶,回到了台灣。這時,阿凱忽然覺得自己有點口乾舌燥、頭痛、肌肉痠痛,用體溫計一量,發現自己居然發燒了!頓時,阿凱覺得事情似乎不太妙……。 

    登革熱(dengue fever),是由蚊子做為媒介傳播的急性疾病。登革熱的病媒蚊有兩類: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或白線斑蚊Aedes albopictus全球登革熱發生的地區,主要在熱帶及亞熱帶有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分布的國家。但在1980年代後,登革熱疫情有向全球各地蔓延的趨勢,並在部分地區如斯里蘭卡、印度、孟加拉、緬甸、泰國、寮國、高棉、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新幾內亞、菲律賓、密克羅西亞、大溪地、加勒比海群島,以及若干中南美洲國家,已生根成為地方性傳染病。

    登革熱是由黃病毒科(Flaviviridae)、黃病毒屬(Flavivirus)中的登革病毒亞屬所引起,在登革病毒亞屬裡共有四種登革病毒,它們依抗原性的不同分別稱為第一、二、三、四型。
    感染登革熱之後,主要的症狀有:高燒、劇烈頭痛、肌肉疼痛、骨頭或關節疼痛、後眼窩痛、以及皮膚出疹。如果是較嚴重的登革出血熱(dengue hemorrhagic fever, DHF),或登革休克症候群(dengue shock syndrome, DSS),死亡率大大提升,主要侵襲3∼10歲的兒童、或是免疫力不全者,會有嚴重而可能致命的出血徵候、甚至休克,造成生命危險。

    人被帶有登革病毒的病媒蚊叮吮而受到感染,發病前1天至發病後5天間,病人血液中有病毒活動,稱之為病毒血症期(viremia)。台灣重要的病媒蚊為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及白線斑蚊(Aedes albopictus)。病媒蚊經叮咬病毒血症期的病患8∼12天後,則具有終生傳染病毒的能力。

    如何預防登革熱呢?首先,要作好孳生源清除工作,在社區進行病媒蚊密度調查,監測病媒蚊密度,明瞭社區的孳生源所在並加以清除。再來,要避免被病媒蚊叮咬,包括住屋加裝紗窗、紗門,出入高感染地區宜穿著淺色的長袖衣服與長褲,並記得在身體裸露的部位噴防蚊液。防蚊液的成分建議選擇含有DEET(diethyltoluamide,待乙妥,敵避)為成分者,成人可使用含有DEET濃度15~20%左右的防蚊液,小朋友則建議使用DEET濃度15%以下的防蚊液,避免皮膚刺激。另外,運動、天熱流汗、空氣中的濕度大、游泳、洗澡、用毛巾擦拭皮膚或是衣服摩擦皮膚等情況,會降低皮膚上的待乙妥濃度,使其失去防止蟲子叮咬的效果,所以要勤於補擦,才能繼續維持其效果,建議每四個小時就要補噴一次防蚊液。

 

    如果出現了類似登革熱的症狀,例如:高燒(超過38.3C)、骨頭疼痛、甚至後眼窩疼痛的情形,請盡速尋求醫師的診斷及協助;如果身邊真的出現了登革熱的病患,除了盡鼓勵其速就醫之外,確診為登革熱病患之後,要通報當地衛生主管機關。病人在發病後五日內應預防被病媒蚊叮咬,病房應加裝紗窗、紗門、或噴灑殺成蚊藥,病人應睡在蚊帳內。

 

    快快樂樂出門,平平安安回家,是大家旅遊時最基本的心願。故事裡的阿凱,一開始認為蚊子叮咬並沒有什麼,但卻忽略了蚊子叮咬正是登革熱傳播的途徑。所以,如果阿凱漸漸出現了其他登革熱典型症狀,如頭部劇烈的疼痛、骨頭劇痛、皮膚疹、以及後眼窩痛的症狀,就更高度懷疑是感染了登革熱,必須立刻就醫,做好隔離、並及時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