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大醫院旅遊醫學教育訓練中心

MENU
  • 淺談瘧疾

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李育霖醫師

 

瘧疾是什麼?

       瘧疾是一種可致命的嚴重疾病,透過 瘧蚊傳播的全球性急性寄生蟲傳染病,由瘧原蟲屬的寄生蟲引起,包括惡性瘧原蟲、間日瘧原蟲、卵狀瘧原蟲及三日瘧原蟲,大部分引發重症甚至死亡的瘧疾,是由惡性瘧造成的。每年約有3億到5億的病例發生,因患瘧疾而死亡的人數則在一到三百萬之間,這其中大部分為兒童、孕婦、旅遊者和各地的新移民,因其對本地流行的瘧原蟲免疫力較差。瘧疾主要的流行地區是非洲中部南亞東南亞南美北部的熱帶地區,這其中又以非洲的疫情最嚴重。台灣雖然已經於1965年經WHO宣布為瘧疾根除地區,但是近年來台灣每年仍有20∼30名境外移入的病例,大都來自東南亞,其中也發生過死亡的病例。

 

類似感冒的症狀

       瘧疾患者多呈現高熱發燒、間歇性發燒、發冷、冒汗、頭痛、疲倦、胃口欠佳及肌肉疼痛症狀,也可能會有噁心、嘔吐、腹瀉或腹痛等腸胃道症狀,由於早期跡象與流行性感冒或腸胃炎有相似之處,許多對該疾病不熟悉的外來旅遊者容易將瘧疾誤認為感冒,因而沒有得到及時的藥物治療而使得病情惡化。在典型病例中,患者最初會發燒,接着熱度會消退一至三日,其後發燒、退燒情況會循環出現。併發症包括貧血、肝臟及腎臟衰竭、痙攣、神志不清及昏迷,如未能及早醫治,可能導致死亡。

 

傳播途徑及潛伏期

       瘧疾是由受感染的瘧蚊傳播的疾病。瘧蚊叮咬了瘧疾患者後,蚊子會受到感染,並在叮咬另一人時把瘧疾傳播開去。發病及潛伏期因不同的致病瘧原蟲種類而有所不同,通常在被感染的瘧蚊叮咬七至三十日後,病徵就會出現,所以在進入疫區後的發燒,就要考慮感染瘧疾的可能性。但有些瘧疾種類的潛伏期可達數月或更長,因而一年內從疫區回國的旅客,如果有發燒、畏寒或其他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的旅遊史。

 

預防方法

瘧疾的預防有四大原則,簡稱ABCD:

A. Awareness the malaria risk:瞭解瘧疾的危險性

B. avoid mosquito Biting:避免被蚊子叮咬

C. Chemoprophylaxis:正確使用預防性用藥

D. prompt Diagnosis:及時診斷

A. 瞭解瘧疾的危險性:

        只要進入瘧疾疫區,就有可能被瘧蚊叮咬,因而感染瘧疾的可能。但因造訪的地區、季節及最新疫情的不同,感染的風險也會不同,即使在同一個國家,也可能因為地理環境或疫情的輕重度,需要不同的預防措施。一旦確定行程,最好能在出發前4∼6週,準備好詳盡的過去及現在病史,譬如懷孕週數、藥物過敏史等等,諮詢專業醫師有關瘧疾的預防注意事項及用藥選擇。

B. 避免被蚊子叮咬:

  1. 應穿著淺色長袖衣服及長褲,並於外露的皮膚及衣服上塗上含 DEET(濃度5∼50%)成分的防蚊液,濃度越高,持續的時間越長,不過還是建議定時補噴或補擦。
  2. 如果房間沒有空調設備,或是沒有紗窗紗門,應裝置蚊帳。
  3. 在窗戶等入口處放置蚊香或電蚊片,防止蚊子飛進室內。
  4. 避免在原始森林和河澗逗留。
  5. 若需要到郊外或森林,盡量避免在黃昏到凌晨,這段瘧蚊較活躍的時間。

C. 正確使用預防性用藥:

        目前並沒有預防瘧疾的疫苗,如須前往瘧疾流行的地區,應在出發前4∼6週,諮詢專業醫師,以便採取預防措施及獲取預防瘧疾的藥物。這些藥物須在出發前開始服用,有些需要1∼2週前開始服用,並在旅程中繼續服用,直至離開該地區後的1∼4週。大部分的藥物副作用都很輕微,譬如:噁心、嘔吐、輕微腹瀉,不要因為這些副作用或一時疏忽,而增加感染瘧疾的機會。

D. 及時診斷:

        如在外旅遊期間或回國後出現瘧疾徵狀,應立即向醫生求診,並把曾經到訪的地方告知醫生。求診者可能須要進行緊急血液測試,並盡快接受治療,以免發生嚴重的併發症,而喪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