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大醫院旅遊醫學教育訓練中心

MENU
  • 海洋食物中毒

 

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陳昭先 醫師/ 吳沛儒 醫師

 

海洋食物中毒

 

海洋生物毒物中毒常常會被忽略,隨著氣候變遷、珊瑚礁的崩壞與有毒海藻的大量增生,這情形將會越趨嚴重。此篇文章將簡介其中一種常見中毒---熱帶珊瑚礁魚毒

 

熱帶珊瑚礁魚毒包括雪卡毒素(ciguatoxin )、刺尾魚毒素等(maitotoxin),主要源自海洋浮游生物--渦鞭毛藻,這些浮游生物生長在珊瑚礁或是其周圍,當他們被草食性的小魚吞食,毒素便會累積到小魚體內,當小魚再被大魚吞食,這些源自渦鞭毛藻的雪卡毒素濃度將會在大魚體內進一步累積增加。這些毒素主要儲存在魚類的肝臟、生殖器、消化道和頭部,當人類再吃下這些含有毒素的熱帶或亞熱帶珊瑚礁魚類,便有可能會產生中毒現象。有一種會產生雪卡毒素的渦鞭毛藻(Gambierdiscus toxicus)常在死掉珊瑚礁上大量增生,因此當氣候變遷、海洋環境破壞導致珊瑚礁崩壞,將會使這些藻類大量增生,也增加了魚類吞進並累積這些毒素的機會。

 

全球每年約有50,000人因為雪卡毒素中毒的案例,在高發生率區域旅遊的遊客中,發生比率可高達百分之三。珊瑚礁魚主要分布於熱帶與亞熱帶水域,位居北緯35度至南緯35度之間,在太平洋、印度洋與加勒比海域特別常見。最常導致雪卡毒素中毒的魚類為肉食性的珊瑚礁魚類,如梭魚、石斑魚、鯙鰻、長鰭鰤、鱸魚、鱘魚;部份雜食性或草食性魚類如刺尾鯛、鸚鵡魚、笛鯛也有可能會導致中毒。

 

*臨床症狀

典型中毒現象一開始會在食用有毒魚類後1-3小時會有腸胃道症狀如噁心、嘔吐、腹瀉、腹痛。食用3-72小時之後會發展出神經症狀,包括感覺異常、牙齒痛、感覺牙齒鬆動、搔癢、金屬味覺、視力模糊或短暫失明碰觸冰冷物體產生不悅異常感,是珊瑚礁魚毒中毒的特殊病徵,以上這些神經學症狀通常在幾天或是數週後消失。

其所導致的慢性神經精神症狀,相似於慢性疲憊症候群,常會持續數個月,症狀包括無力感、憂鬱、頭痛、肌肉疼痛和疲勞。心臟方面表現包括心搏過慢、心律不整與低血壓。雪卡毒素總死亡率約為0.1%,但死亡率會因食用的劑量的多寡或是當地有無適當的醫療資源相關。

診斷熱帶珊瑚礁魚毒中毒,是根據臨床症狀和食用已知可能含毒魚類的病史,另外也有些商用檢測套件,可以很敏感的檢測出該魚是否含有雪卡毒素,但可惜所貲不匪。且針對人體目前沒有可用檢測雪卡毒素。

 

*治療

珊瑚礁魚毒素並沒有特定的解毒劑,只能夠以支持性的療法改善症狀。部份文獻指出在出現症狀48小時內施打靜脈甘露醇,有助與緩解神經學症狀的嚴重度和縮短病程。

 

*預防之道

旅客應避免或減少食用以上所列魚類,尤其是當這尾魚超過2.7公斤,中毒機會會增加;不吃已知高風險魚類,如梭魚、鯙鰻;避免食用可能聚積大量毒素的部份,如魚肝、魚腸、魚卵和魚頭

切記雪卡毒素並不會改變食物的味道和口感,而且他們並不會受到胃酸、烹煮、煙薰、冷凍、裝罐、或醃漬而破壞,因此食物味道吃起來沒問題不代表這條魚沒受毒素污染。另外,市面上有商用檢測套件可以檢查魚類是否有受到雪卡毒素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