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大醫院旅遊醫學教育訓練中心

MENU
  • 水土不服?!談旅行者腹瀉

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 呂昀珊醫師/ 吳沛儒醫師

水土不服?!談旅行者腹瀉

出門旅遊最害怕的就是遇上水土不服而上吐下瀉,身體不適,其實這有可能是旅行者腹瀉在作祟。旅行者腹瀉是是出國旅行最常發生的疾病,發生率在30%-70%之間。它通常在旅行的第一週內發生,但也可能發生在外出旅行的任何時間,甚至是回國後。

風險的最重要決定因素是旅行者要去的目的地。高風險的目的地包括拉丁美洲、非洲、中東地區和亞洲等發展中國家。在某些高危族群包括年輕的成年人、免疫缺損者、患有發炎性腸病或糖尿病和使用H2受體阻滯劑(H2 blocker)或抗酸劑的人都必須特別注意。而感染的主要來源是食入受糞便污染的食物或水。

旅行者腹瀉是可以透過「煮沸、煮熟、剝皮、或選擇不吃」來防範,但是,若是在衛生環境較差的國家,仍有可能無法避免疾病產生。

常見的症狀有哪些?

通常旅行者腹瀉總是來得又快又急。這種病常會導致大便的頻率增加,也常改變糞便的型態,通常旅行者會一天排四至五次軟便或水樣大便。其他常見伴隨的症狀有噁心、嘔吐、腹瀉、腹部絞痛、腹脹、發燒或全身疲累。大多數的病人在不治療的情況下約1-2天後症狀就會緩解。

常見的致病菌是什麼?

細菌性感染是旅行者腹瀉的最常見原因,約占了80-90%。總體而言,最常見的病原體是產腸毒素性大腸桿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其次是空腸彎曲菌(campylobacter)志賀菌(shigella)。病毒性腹瀉占5-8%,如諾瓦克樣病毒(Norwalk Viruses)、輪狀病毒(Rotavirus)

如果是長期腹瀉(大於二週)的病人就必須考慮寄生蟲感染的可能性,賈第鞭毛蟲(Giardia lamblia)是導致旅行者腹瀉的主要原蟲病原。

此外,我們必須跟經常提到的「食物中毒」做些區分,通常食物中毒指的是食入不乾淨的食物,使得食物中的毒素在腸道釋出,而產生噁心嘔吐的症狀,而這些症狀通常會在12小時內解除。

發生率

產生旅行者腹瀉的決定性因素就是要去的目的地,通常可分為三類:

•低風險國家: 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日本、北歐、西歐

•中風險國家: 東歐、南非、加勒比島附近

•高風險國家: 亞洲、中東、非洲、墨西哥、中南美洲

哪些預防性的措施是有效的?

  • 避免使用路邊攤的食物或飲料
  • 避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肉類及海鮮
  • 避免吃生的水果(如橘子、香蕉、鱷梨)和蔬菜,除非是可以剝皮的食物

通常吃煮熟或包裝好的食品是最安全的。自來水、冰、和未經過高溫消毒的牛奶和乳製品可能會造成旅行者腹瀉的風險增加。安全的飲料包括瓶裝碳酸的飲料、熱茶或咖啡、啤酒、酒、滾過或用氯消毒過的開水。

此外,也可攜帶含酒精的潔手液,方便旅行時可以隨時在飯前清潔雙手。目前沒有任何疫苗可以預防旅行者腹瀉的產生,但仍可以選擇施打A型肝炎疫苗和傷寒疫苗來避免這些可能因食物感染的疾病發生。

預防性用藥

不建議使用預防性抗生素,因為抗生素並不能預防非細菌的病原體,甚至可能會破壞腸道環境,除此之外也有可能造成抗藥性細菌產生。所以目前並不建議常規使用,但可以考慮用在短期旅行且是高風險的旅行者(如免疫功能不全)。

治療

由於細菌性感染是造成旅行者腹瀉最常見的原因,抗生素是最常被用來治療旅行者腹瀉的藥物,目前一線的用藥是Fluoroquinolone類的藥物,其他的藥物多用來使腹瀉症狀減輕如Loperamide,可以使腸胃道活動變慢,但不是每個人都適合使用,若合併有血便或發燒的症狀,應避免使用會降低腸胃蠕動的藥物,以加快身體清除病菌的能力,此外Loperamide也不適合用在小於6 歲的兒童。

結論

        出國旅遊總是希望可以入境隨俗,玩得盡性,但還是要注意飲食衛生,才不會「病從口入」,帶著不想要的「紀念品」回家喔!

 

參考資料:

CDC yellow book 2014, Chapter 2: Traveler's diarrhea

http://wwwnc.cdc.gov/travel/yellowbook/2014/chapter-2-the-pre-travel-consultation/travelers-diarrh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