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大醫院旅遊醫學教育訓練中心

MENU
  • 登革熱

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 黃蘭菁醫師

 

登革熱

登革熱俗稱「天狗熱」或「斷骨熱」,主要是由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叮咬而感染。台灣每年發生規模大小不一的登革熱疫情,也曾經發生幾次的大規模感染。登革熱好發地區包括熱帶及亞熱帶有斑蚊分布的區域,涵蓋亞洲、非洲、中南美洲及大洋洲等。每年約有5,000萬人受到感染,其中約50萬人為嚴重的登革出血熱。登革熱病毒為單股RNA病毒,依抗原性可分四種血清型,每一型均具致病力。當感染到其中一種血清型後,身體只會產生該血清型的抗體,若日後再感染其他血清型,可能發生較嚴重的登革出血熱。典型登革熱的潛伏期約為3至8天,最長可達14天。典型的症狀為突發性的高燒(≧38℃),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關節痛及出疹等,其致死率低於1%。嚴重的感染可能出現嗜睡、躁動不安、肝臟腫大等症狀,甚至導致嚴重出血或器官衰竭。先後感染不同型別的登革病毒較容易產生重症,致死率可達20%以上。目前登革熱無特效治療藥物,多休息、多喝水、適時服用退燒藥為一般處理原則,通常兩週左右可自行痊癒。登革熱目前尚無有效可施打之疫苗,雖然1970年代即開始研發,但因病毒共有4型,若疫苗涵蓋4型病毒,產生的副作用則較為嚴重。缺乏其中一型的疫苗,一旦被該血清型感染時,反而更容易增加重症發生的機率。因此目前仍以疾病防治及防蚊措施為基礎。

 

疾病防治方面應積極清除積水容器,杜絕病媒蚊孳生,才能從根本預防登革熱的散播。可依照「巡」、「倒」、「清」、「刷」的方式來進行環境清潔,分別為:

「巡」─經常巡檢,檢查居家室內外可能積水的容器。

「倒」─倒掉積水,丟棄不要的器物。

「清」─減少容器,使用的器具也都應該澈底清潔。

「刷」─去除蟲卵,收拾或倒置勿再積水養蚊。

 

預防登革熱感染,最重要的是防蚊措施。包含:

(1)於戶外活動時穿著淺色長袖衣褲、包鞋及長襪,儘量減少裸露部位。

(2)選擇含敵避(DEET)成分的防蚊劑(兒童建議使用濃度15%以下產品)。

(3)同時使用防曬油、防蚊劑,應先擦防曬,間隔15分鐘再使用防蚊劑。

(4)選擇有空調、紗窗的旅館,或懸掛蚊帳(確認無破洞),必要時噴灑環境用殺蟲或防蚊劑。

(5)避免於日出後的1-2小時及日落前的2-3小時外出,此段時間為斑蚊叮咬人的高峰期。

 

若前往登革熱疫區旅遊時曾被蚊蟲叮咬,返國後出現發燒、皮膚疹、肌肉痛、後眼窩痛等症狀,應提早就診,並告知醫療人員相關旅遊史,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參考資料

1. 美國疾病管制署Yellow book (2016)- Chapter 3:Infectious Diseases Related to Travel

2.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3. 世界衛生組織-international travel and 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