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大醫院旅遊醫學教育訓練中心

MENU
  • 茲卡病毒 (Zika Virus)

 

茲卡病毒 (Zika Virus)

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 黃蘭菁醫師

茲卡病毒(Zika Virus)為黃病毒的一種,主要經由蚊子叮咬傳播,也可能透過性行為、母嬰間垂直傳染、或是輸血傳染,但尚未獲得證實。茲卡病毒非新興傳染性疾病,最早於西元1947年在非洲地區已分離出此病毒,並且造成散發的人類感染案例。西元1978年在印尼發生首次群聚事件,爾後數十年未造成大規模感染。最近一波疫情於西元2013發生在南太平洋地區,而後在2015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WHO)證實巴西出現本土的確診病例,並造成疫情擴增至中、南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近日在東南亞(泰國、馬爾地夫)、非洲、南太平洋、大洋洲等皆有本土個案發生,許多疫區為國際觀光聖地,因此前往旅遊時務必做好完善的防範措施。全球化時代,國際間交流頻繁,而交通科技的進展與便達也造成境外案例在世界各國不斷發生,台灣於2016年1月10日發現一例由泰國境外移入的確診病例,但尚未發現本土個案。國際疫情持續變化中,出國前應至疾病管制屬網站查詢最新疫情進展。

        茲卡病毒的蚊媒為斑蚊屬,臺灣可傳播的病媒蚊為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目前認為傳染窩為靈長類動物(人類及猴類),但在其他動物身上亦有分離出該病毒,因此詳細病毒傳播過程仍待研究。大多數感染者無明顯症狀,約25%會出現類似感冒或登革熱的症狀,包括輕微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腹痛及噁心,也可能合併斑丘疹、關節痛或結膜炎等,通常症狀持續約2–7天,較少造成重症;有零星案例顯示可能產生神經系統或是免疫系統的併發症,但其關聯性仍待證實。孕婦遭受感染後可能產下小頭畸形之新生兒,因此強烈建議孕婦若非必要則勿前往疫區。孕婦如有流行地區旅遊史,應進行胎兒超音波檢查,確定胎兒是否有小頭畸形等異常狀況。孕婦如為確診個案,則應每隔3~4週定期進行胎兒超音波檢查,以追蹤胎兒生長情形。

目前茲卡病毒並無疫苗或是預防用藥,最重要的預防措施為防止病媒蚊叮咬,因此國人出國前應備妥齊全的防蚊用品並於旅遊地做好個人防護措施。透過性行為或輸血傳染的部分,雖未獲得證實,但仍建議男性離開疫區28天內,進行性行為時使用保險套。國人若有疫區旅遊史,則於離開28天後,才能進行捐血;若為確診個案,則於痊癒28天後才能捐血。目前無藥物可以治療茲卡病毒感染症,以症狀治療及避免病發症為主,通常在感染後一週左右就可自行痊癒。

其他保護措施:

1. 戶外活動時,建議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使用手套及長靴等保護性衣物,並將褲管紮入襪內,以免被具傳染性的斑蚊叮咬。

2. 進行戶外活動時,應於衣物及皮膚裸露部位塗抹衛福部核可之防蚊劑(含化學成份DEET)。

3. 至流行地區活動時,應選擇裝有紗窗或空調設備的居住場所。

4. 斑蚊叮咬高峰期為日出後的1–2小時及日落前的2–3小時,此時外出時要特別留意做好防蚊措施。

5. 清除家戶內外孳生源,包括人工容器或是人為造成積水的地方

6. 若為茲卡病毒確診案例,發病期間要待在蚊帳內或室內,避免被蚊子叮咬造成傳染。

7. 國人由疫區返國後,如有任何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史。

 

參考資料:

美國疾病管制中心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